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一、印度的基本情况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

国土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主要信奉印度教;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新德里,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2010年GDP 总计1.537万亿美元,人均1265美元。

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二、印度的政治1、政治体制印度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

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

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

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

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主要有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共产党。

2、外交战略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

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

印度的外交战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为印度在国际上获得大国地位而努力。

印度积极推行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在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关系均取得了进展。

①注重发展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

印度不惜在诸多领域配合美国,积极支持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支持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退出反导条约等。

②仍旧重视印俄传统友谊,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双边军事交流与合作,推动印度原有苏式武器的更新,并购进西方不愿意或不会出售的一些战略性武器。

③视英联邦为其重要的外交后院,不断加强与英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国的交往。

④重视依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如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

印度力图通过单边或多边经济交往,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其大国之路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积极吸引来自美日欧等国资金,解决本国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和技术陈旧问题。

同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扩大软件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和储备。

另一方面,在WTO体系内,联合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斗争,要求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作出更多让步,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印度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做法不仅博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扬,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印度于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东向政策”,近年来加速推进东向战略,发展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关系。

通过与东盟国家首脑的定期会晤与对话,促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同时,印度强化与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的防务合作,提高双边及多边军事交流力度。

印度企图在巩固其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支配地位的同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南中国海和太平洋区域。

第一阶段,重点是修复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搭乘亚洲“小龙”经济快车。

第二阶段,其涵盖目标从东南亚扩展至整个东亚,经济与安全合作同步推进,双边与多边合作并行发展。

印度希望东向政策成为其融入亚太、参与“亚洲世纪”的“直通车”,东向政策正逐渐演化为亚太战略。

三、印度的经济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目前,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1、自然资源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煤炭蕴藏量居世界第四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2001年印度土地面积29732万公顷,而耕地面积16175万公顷,占印度土地面积的54.4%,广大的国土面积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农业发展,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2、经济现状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拥有世界第八大的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

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

(1)第一产业:“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

(2)第二产业: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占20%以上,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其中食糖、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

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

(3)第三产业: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

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

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

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硬件”、“软件”一齐抓。

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

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对外经济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

目前,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

印度2001-2005年对外贸易单位:亿美元印度出口增长最快的前五个部门印度出口额最大的前五个部门(1994年度和2004年度)印度出口增长最快的前五个国家或地区印度出口最多的前五个国家或地区(1994年度和2004年度)2004财年印度外汇收入最多的前十家公司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

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

四、印度的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1、军事战争是人类的社会现象,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一种斗争形式。

印度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

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印度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总目标,将继续推行其依托南亚、深入印度洋的军事战略;防务政策将更加强调自力更生和对付地区冲突;军队建设将进一步贯彻精兵原则;作战思想将突出强调打高技术战争和做好打地区核战争的准备。

20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在实现其经济大国目标的同时,将全力实现其现代化军事强国的目标。

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

实行募兵制。

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

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

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到2010年3月的财政年度,印度军费预算将增加24%,达1.42万亿卢比,约500亿美元。

自2000年以来,印度进口的军事装备价值280亿美元。

未来几年,印度计划进一步签署价值估计达300亿美元的合同。

2、科技教育印度政府在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突出,创新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国民。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

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

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