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发表时间:2010-01-11T15:33:12.32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8期下供稿作者:胡建国[导读]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
胡建国(四川理工学院体育部,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阳光体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生;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29-01
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高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领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以体育教学部骨干教师为主的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并加大对活动实施的监督力度,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有效的改进。

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体育健身的理论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考核学生;同时教师要有奉献的精神,增加课外辅导学生的时间,指出学生的不足并给予纠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效果。

二、构建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高等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在知志、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构建开放式、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通过搭建专项体育俱乐部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课外健身、课余训练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形成新的教学管理体制。

通过课堂专项班授课,开展多个运动项目的选项课,使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教师,一学年一选项,保障有足够的学时,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知志、技术与技能。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所在。

要切实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改革大幅度增加体育课时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组织大量的体育活动的实际需要,按比例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数额,尽快配齐体育教师,满足学校开足、上好体育课的需要;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特别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

四、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参与程度评价
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总是要求学生队列整齐划一,如单一从这方面进行评价,刻意要求学生的动作规格,势必会给学生形成压力,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降低活动效果,故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评价应有所转变。

(1)应鼓励学生全员、全时参与,让学生的活动量有保证。

(2)应根据活动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健身是目的,故凡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觉参加锻炼,增进身心健康的就是好的体育活动。

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锻炼,使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

五、重视体育社团的建立
由于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将是终身体育的开始。

学生大部分都已形成了自己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学校可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配合下,让学生自发地建立各类体育社团,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阳光体育运动。

定期进行体育比赛,并承担比赛的组织、编排和裁判,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体育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也为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开展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和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2] 李小刚.对阳光体育工程的几点解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8).
[3] 鲁飞,李小刚,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阳光体育工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