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
摘要:在普通高校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呈现“高调启动、落实迟缓、不了了之”的特点,本文从调查入手,分析了制约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作用;确立课外体育活动的课程地位;健全学生的体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竞赛;重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的反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等策略,为确保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切实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实质性的改革与实效性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已经是第四年,通知要求要用 3 年左右的时间(到2010 年左右),使85%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要求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并达到《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1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今天,我们离“阳光体育运动”系列目标时间已经为时不远了,然而我们从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阳光体育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证据显示在一些省(地方)属院校里阳光体育运动难以开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深入了解“阳光体育运动”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具体困难或制约因素,本文对青海大学各院系部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回收率为93.1%,有效率为89.7%),通过总结高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析制约高校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确保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切实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实质性的改革与实效性的发展提供参考。

1.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⑴课外锻炼活动的开展情况
①课外活动开展的形式单一,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通过调查各院系部针对普通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为早操制度、业余体育俱乐部、教师辅导锻炼与学生自我锻炼。

学校建立了早操制度,但开展对象仅限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受到场地与学生人数比例关系的限制。

同时,高年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特点与规律,以及由此造成的在管理与组织上的难度,也是多数院系部放弃了对他们的早操要求的主要原因。

一般早操持续的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为广播操或长跑。

为保证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持久开展,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形成了相应的课余体育锻炼模式。

调查表明学校形成了业余体育俱乐部制或由专业教师辅导形式的课余体育锻炼模式,并且目前本校的体育俱乐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俱乐部体制,而只是为了保证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相结合。

仅对相应的开课年级提出一定的课外锻炼要求,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锻炼进行定时、定点的管理与指导的一种模式。

当前学生的自我锻炼主要依靠学生个体的自觉行为和有组织的大学生体育社团。

多为篮球、足球、轮滑、街舞等少数项目,活动的内容呈现时尚性、休闲性和娱乐性,但组织的形式有较大的随意性,且普遍缺乏利用本校教师专业化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性的指导,尚未形成一定的锻炼周期而成为具有广泛健身价值的管理组织。

②学生缺乏主动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

通过对学生课外锻炼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近79.5%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少于3次。

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

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健身时间的安排没有规律,随意性大,这也容易使体育锻炼受到其他活动的冲击。

不能形成有效的锻炼结果。

还有50.5%的学生从不主动参与课外锻炼。

其中以女生为多数。

并呈现高年级学生由于没有了体育课,其课外锻炼的时间锐减的现象。

对照国际上关于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2],表明大學生中的体育健身人口相对不足,而且女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更为薄弱。

大学生余暇时间活动的安排依次为文化娱乐、学习、社会活动、体育健身。

调查表明,学生虽然对于体育锻炼的意义都有普遍较高的认同,但其习惯和参与的行为却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对于阳光体育活动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76.1%的学生表示如果缺乏具体的组织形式和要求,自己难以形成这样锻炼的习惯。

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受到学习任务重、缺乏锻炼习惯、缺乏同伴和指导、缺乏场地等方面的问题。

这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兴趣缺乏,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另一方面,也再一次证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及教师严格的要求仍是当前促进学生体育煅炼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女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因素,其主动锻炼的能力与习惯仍需要教师的组织与督促。

因此,对学生采用适宜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措施在当前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下仍显得十分必要。

⑵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工作实施的状况
①结合《标准》的要求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尚缺与“阳光体育活动”同时启动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既是检验“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评价标准,也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的内容。

调查表明所有学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并从2007级学生开始采用最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采用有组织的集中测试的方式。

并结合体质测试的要求加大了体育课程中体能练习的内容,并把体能测试的项目与课程练习内容与评价相结合。

而且,受学生选课兴趣的影响,近年来学校取消了田径课程的设置,忽视了田径教学在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能方面特有的作用与功能,及它在体育教育中基础性的地位。

表明当前的测试工作与体育课程衔接不足,没有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最终目标上形成相互衔
接、积极有效的措施。

②未能充分发挥《标准》的反馈与指导功能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其过程的实施,引起学生对自身体质和体能状况的关注。

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和运动处方的能力。

新标准提高了达标要求,使学校以往的达标率下降至78%-85%,这对激励学生的体育锻炼会有一定正面的积极作用。

但学校如果仅注重达标率的提高,不注重提高学生对达标意义的认识,只能使活动最终陷入另一个“应试”的怪圈。

调查表明学校未开设专门的理论课,对体质测试的目的、方法及针对性的运动方法进行指导。

70%的学生表示如果不达标,会主动通过课外锻炼提高成绩,说明的实施对促进学生的锻炼有一定的作用,但50%的学生认为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自己锻炼的成效较差。

种种现象说明当前的体质测试还只是停留在相关数据统计的浅层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指导、干预的作用。

⑶学生竞赛活动组织形式与参与的现状
①竞技性项目设置多、健身娱乐性项目少,且形式内容陈旧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校内外竞赛项目的设置、组织工作以及竞赛规程如田径运动会各类田赛或径赛项目、三大球的比赛等都是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来进行的,属于群众性健身项目的只有越野赛和不定期的举办的健美操比赛等形式。

例如,田径运动会是学校历年来雷打不动的体育赛事,而多数田赛项目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都已销声匿迹。

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技术和训练,比赛既缺乏教育和竞赛的基本意义也缺乏一般竞技运动的观赏性。

另外,学校体育教育是一种健康教育,健身运动应更加注重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竞技运动要求参赛者有较强的心理负荷能力,在缺乏长期系统的训练的情况下,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

多年来,各类赛事的形式与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缺乏新颖性,与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需求不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