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强化测试卷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答案解析)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专题强化测试卷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答案解析)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专题优化测评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小题,共7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题号 1. 2. 3. 4. 5. 6.7.8.9.10.11.12.选项1.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2.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3.图甲表示雄家兔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了图乙所示的情况,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得到图丙所示的情况。

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B.图丙所示情况发生在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过程中C.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子代D.乙、丙两图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结构变异4.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

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题号一二总分13 14得分(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D.放射性60C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O5.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

油菜有两对相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

如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关于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C.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时间相对较短D.图中所示过程两处添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影响着丝点的断裂6.现有小麦种子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

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C.c的培育不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7.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8.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水稻F1上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C.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9.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

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明显的差异。

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D.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10.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D.有利基因的频率狡捷如曲线甲时,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11.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12.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植物乙)。

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A.为适应不同的土壤酸碱度条件,两种植物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区后,可再次发生进化形成物种乙D.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14分)玉米籽粒的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请回答:⑴已知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取基因型双杂合的黄色非糯性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其基因型为______;对获得的幼苗用______进行处理,得到一批可育的植株,这些植株均自交,所得籽粒性状在同一植株上表现______(一致、不一致)。

⑶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所示。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A基因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的表现型及比较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A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③以植株甲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所示。

该植株形成的可能原因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④若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或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1978年到1990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欧力市中心学院的学生们对患白化病的松鼠(白色肤色)和灰色松鼠组成的种群进行了研究。

每隔一年,他们记录了灰松鼠和白化松鼠数量变化情况,从下面的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学生们收集的数据和用哈代—温伯格公式来估算基因频率。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研究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灰色的基因G,白化病的基因g。

隐性纯合子表现出白化的症状,其他为灰色)。

1978到1990年伊利诺伊州的欧力市灰色松鼠和白松鼠的数量⑴画出松鼠的G和g的基因频率在1978到1990年变化的曲线图⑵描述各基因型频率变化的趋势: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__________;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__________。

⑶描述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

⑷上述两类数据(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哪一个能比较好地反映松鼠种群基因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______。

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揭晓】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⑴蓝色∶棕色=1∶1⑵AB、Ab、aB、ab 秋水仙素一致⑶①缺失②黄色∶白色=1∶1 ③同源染色体(9号染色体)④黄色∶白色=2∶314.⑴略评分要求:①曲线走向正确;②标示清晰明确。

⑵上升保持稳定下降⑶上升⑷基因频率因为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或者表现型比例)的改变⑸白色松鼠和周围环境的差异较大,不适环境,数量减少,被自然选择淘汰。

所以隐性基因g的频率降低,显性基因G的频率升高(只答出“自然选择”给一半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