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金属液态成型(一-理论基础)
第六章 金属液态成型(一-理论基础)
合理应用冒口、冷铁等工艺 措施 冒口一般设置在铸件厚 壁和热节部位,尺寸应保证 比补缩部位晚凝固,并有足 够的金属液供给,形状多为 园柱形。 冷铁通常是用铸铁、钢 和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激冷 物,与冒口配合,可扩大冒 口的有效补缩距离。
(2)铸造应力、铸件的变形与裂纹
① 铸造应力:铸造应力分为热应力和机械应力 铸造应力的形成 热应力:由于铸件壁厚不均,各部分的冷却速度 不同而导致各部分收缩不一致引起的铸件内部 应力。
防止措施:减少砂型和砂芯的发气量;在铸型表 面刷涂料,使之与金属液隔开。 2. 析出气孔:溶解于金属液中 的气体在冷凝过程中,因气体 溶解度的下降而析出,铸件因 此而形成的气孔。 防止措施:降低熔炼温度,以 减少合金的吸气量;提高冷却 速度;使铸件在压力下凝固。 3. 反应气孔:浇入铸型中金属 液与铸型材料、型芯撑、冷铁 或熔渣间,因化学反应产生气 体而形成的气孔。
冷裂
产生:在较低的温度下,由于热应力和机械应力 的综合作用,使铸件的应力大于金属的强度极 限而产生冷裂。冷裂往往出现在铸件受拉应力 的部位,尤其是应力集中处。
防止:尽量减小铸造内应力;降低材料的脆性, 主要是减少S、P的含量;。
四. 合金的偏析和吸气性
1. 合金的偏析 铸件凝固时出现化学成分、金相组织不均匀 的现象称为合金的偏析。偏析造成了铸件性能的 不均匀,使铸件整体的机械性能下降,并影响铸 件的耐蚀性、气密性和切削加工性。 (1)晶内偏析:同一个支晶内支杆和支叶的化 学成分不均匀。 产生:结晶温度范围较大合金,结晶时,熔点较 高的成分先结晶,形成树枝晶的枝干,而熔点较 低的成分则存于枝叉的空隙内或晶界上后结晶。
Ⅰ阶段(t0~t1):Ⅰ、 Ⅱ杆都处于塑性状态,无 应力产生。 Ⅱ阶段(t1~t2):Ⅰ杆 为塑性状态,Ⅱ杆为弹性 状态,无应力产生。 Ⅲ阶段(t2~t3):Ⅰ、 Ⅱ杆都处于弹性状态,Ⅰ 杆受拉, Ⅱ杆受压。
机械应力:铸件冷却到
弹性状态后,由于受到 铸型、型芯和浇、冒口 等的机械阻碍而产生的 铸件内部应力。一般都 是拉应力。
凝固收缩 液态金属凝固,体积显著减小。(与
合金结晶的温度范围有关)
固态收缩 固态金属继续冷却,体积减小。一般
直接表现为铸件外型尺寸的变小。
合金的总收缩为上述三种收缩的总和。其中 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形成铸件的缩孔和缩松,固 态收缩使铸件产生内应力、变形和裂纹。
合金的收缩量可用体收缩率和线收缩率来表示。 体收缩率:单位体积的变化量。 线收缩率:单位长度的变化量。 液态收缩时,合金从 浇注温度冷却到液相 线温度。(体收缩) 凝固收缩时,合金从 液相线温度冷却到固 相线温度。(体收缩) 固态收缩时,合金从 固相线温度冷却到室 温。 (线收缩)
将通过变形来减小内应力,逐渐趋于稳定。
防止铸件变形的方法:
• 尽量减少铸件内应力; • 使铸件结构对称,内应力互相平衡而不易变 形; • 采用反变形法以补偿铸件变形; • 在铸件上设置拉筋来承受一部分应力,待铸 件经热处理后再去掉。
铸件的裂纹
热裂
产生:凝固末期,金属的强度和塑性都很低,若 铸件收缩受阻产生的很小应力也能超过该温度 下金属的强度,即发生热裂。热裂分布在应力 集中部位或热节处。 防应符合“同时凝固”原则; 减少硫含量等。
2.浇注条件
(1)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愈高,合金的粘度下降,金属液的流动阻 力减小;且因过热度高,金属液的流动时间长,所以流 动性好。 但浇注温度过高,铸件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 气孔等缺陷。因此在保证足够流动性的前提下,浇注温 度不易过高。通常遵循“高温出炉,低温浇注”的原则。 通常灰铸铁的浇注温度为1200~1380℃; 铸钢的浇注温度为1520~1620℃; 铝合金的浇注温度为680~780℃; *形状复杂或薄壁件取上限。
铸造应力使铸件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大大降 低。在存放、加工或使用过程中铸件内部的残余 应力将重新分布,使铸件发生变形或裂纹。
*
减少和消除铸造应力的方法 采用“同时凝固”原则; 改善铸型、型芯的退让性,合理设置浇、冒 口等; 采用能自由收缩的铸件结构(形状简单,壁 厚均匀); 对铸件进行时效处理,消除内应力。
二. 合金的充型能力
合金在液态成型过程中表现出的工艺性能称为 铸造性能。它包括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合金 的凝固与收缩、铸造应力与裂纹,吸气与偏析 等。
液态合金填充铸型型腔的过程称为充型。 充型能力是使液态金属充满型腔并使铸件形状 完整、轮廓清晰的能力。它首先与合金本身的 流动性有关,同时浇注条件、铸形填充条件、 铸件结构等对充型能力也有影响。
2.影响合金收缩的因素
(1)化学成分 不同种类的合金,收缩率不同;同类合金, 化学成分不同,收缩率也不同。 C、Si:强烈促进铸铁石墨化,铸铁体收缩减 小; S:强烈阻碍铸铁石墨化,铸铁收缩增大; Mn:可抵消对S石墨化的阻碍作用,适量的Mn 可使铸铁收缩减小。
(2)浇注温度
合金的浇铸温度越高,过热度越大,液态收 缩也越大,总收缩也越大。因此在满足足够流动 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的浇注温度。遵循“ 高 温出炉,低温浇铸 ”的原则。 (3)铸件结构与铸型条件 由于铸件各部分冷速不同,铸型和型芯对铸 件收缩的阻力,因此铸件的实际线收缩率比合金 自由收缩率小。
三. 合金的收缩性能
1.合金收缩的概念 液态合金在液态、凝 固态和固态过程中所发生 的体积和尺寸减小的现象 叫做收缩。 收缩是铸件中许多缺 陷(如:缩孔、缩松、热 裂、应力、变形和裂纹) 等产生的基本原因。
合金收缩的三个阶段
液态收缩 金属液温度下降,液面降低,液态金
属体积减小。(与浇注温度有关)
中间凝固: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两者之间,为中 间凝固方式。
三种凝固方式示意图
铸件质量与其凝固方式密切相关。一般,逐层凝
固时,合金的充型能力强,便于防止缩孔和缩松;糊 状凝固,则难以获得结晶紧密的铸件。
影响凝固方式的因素
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 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愈小, 凝固区愈窄,愈倾向于逐层凝 固;反之,则倾向于逐层凝固。 铸件的温度梯度 当合金成分已确定,凝固 区的宽窄,取决于其内外层的 温度梯度。铸件的温度梯度愈 大,凝固区愈窄,愈倾向于逐 层凝固。铸件的温度梯度愈小 , 凝固区愈宽,愈倾向于糊 状凝固。
(2)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合金的种类 不同合金,其浇注温度和 凝固温度范围均不相同。 如: 铸铁 — 导热性差,不易散 热,凝固慢,流动性好; 铸钢 — 熔点高,散热快, 凝固快,流动性差; 铝合金 — 导热性好,散热快, 流动性差; 等等。
合金的成分 不同成分的铸造合金主要是由于其结晶特点的不同 而影响其流动性的。 纯金属及共晶合金在恒温下结晶,结晶时液态金属 从表层逐层向中心凝固,对金属液的流动阻力小,流动 性好。 其它合金的结晶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凝固,固态的 树枝状晶体对金属液的流动阻力大,流动性差。
顺序凝固原则适用于收缩大或壁厚差别较大,易 产生缩孔的铸件。其缺点是:铸件各部分温差大, 会引起较大的热应力,此外,由于要设置冒口, 增大了金属的消耗及切除毛口的工作量。 同时凝固原则适用于收缩小或壁厚均匀的薄壁铸 件,采用同时凝固原则,铸件热应力小,但在铸 件中心往往产生缩松。
对结构复杂的铸件,既要避免产生缩孔和缩松, 又要减小热应力,防止变形和裂纹,这两种凝固 原则可同时采用。
(2)浇注压力
液态合金在流动方向上所受到的压力越大,充型能 力愈好。
3.铸型特点
(1)铸型蓄热能力(铸型从熔融合金中吸收和传 递热量的能力) (2)铸型温度 (3)铸型结构 (4)铸型中的气体 *总之,铸型中凡能增加金属流动阻力、降低 流速、加快冷却速度的因素,均能降低合金的流 动性;反之,则可提高合金的流动性。
1.合金的流动性
(1)慨念: 指液态金属的流 动能力,在铸造过程中即表现 为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 合金流动性的大小,通常以螺 旋形试样的长度来衡量。 合金的流动性愈好,充型能力愈强,流动性良 好时,不仅易于铸造出轮廓清晰、薄而复杂的铸 件,而且有助于合金在铸型中收缩时得到补充, 有利于液态金属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的上浮 与排除。若流动性不足,则铸件易产生浇不足、 冷隔、缩孔、气孔、夹渣等缺陷。
影响: • 晶粒内机械性能不均匀,降低使用寿命; • 晶粒内化学性能不均匀,降低抗蚀性; 消除方法: • 使铸件缓慢冷却; • 对铸件进行长时间高温扩散退火。 (2)密度偏析(又称区域偏析) :在凝固过程 中,先结晶部分的密度与剩余液体的密度不同, 化学成分不均匀。 消除方法: • 浇注时进行搅拌,使各部分密度均匀。
② 铸件的变形与裂纹 铸件的变形 由于铸件冷却快的
部分受拉应力,冷却慢 的部分受压应力,因此,铸件厚的部 分向内凹,薄的部分向外凸。如:床 身铸件的变形。 对厚薄均匀的平板铸件,中心部 位冷却慢受拉应力,周边受压应力, 且上面比下面冷却快,因此中间向外 凸。
变形的原因:处于应力状态的铸件不稳定,
防止措施:使芯撑、冷铁表面保持干燥,无油无 锈。
第六章 金属的液态成型
金属液态成型是指将液态金属填充到铸 型的型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所需形 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毛坯(或零件) 的成型方法,即:铸造。
§6.1 合金的液态成型工艺理论基础
一. 凝固方式 金属的液态成型实际上就是熔融金属在 铸型中的凝固过程。
三种凝固方式
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的合金是恒温凝固, 凝固区宽度几乎为零,凝固前沿清楚地将液、固 相分开,由表层逐层向中心凝固。 糊状凝固: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的 温度分布较为平坦,凝固时,铸件表面并不存在 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 先呈糊化而后再固化。
2. 吸气性:合金在熔炼和浇注时吸收气体的性 能。 气体在铸件中形成的的孔洞是气孔。它破坏 了金属的连续性,减少了有效承载面积,并且在 气孔附近引起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铸件的机械 性能,尤其是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弥散性气孔 还促使显微缩松的形成,降低了铸件的气密性。 (1)侵入气孔:由砂型 表面的气体侵入金属液 中而形成的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