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行为
谢谢大家
• (1) 将商标作为其他商标标识使用的,在同一 种或类似的商品上,将商标作为非商标标识使 用的,并足以造成误认的。这种侵权行为与典 型的侵权行为方式不同,是从商标使用变成商 标外商标标识使用,其目的是利用他人的注册 商标的信誉进行不正当竞争。此外,这种行为 可能会使商标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变弱及至最终 演变为商品通用名称,此即商标淡化的后果。 从立法宗旨上看,对此种行为加以禁止可起到 保护驰名商标或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效果。
•
•
需要注意的是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与侵权行为法律责
任之间的关系。依《商标法》第56条规定:“销售不知道
是侵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
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是说,
非常销售行为的构成,并不以销售者在主观上是否存在
“明知”或“应知”的过错为前提,只要行为人实际上销
•
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或类似
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
商标。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商品生产领域,亦
即制假行为,侵害人为商品制造商或服务项目
提供者。使用侵权行为直接侵犯了商标权人的 禁止权,是一种最典型的侵权行为,也是后面
个环节侵权行为的源头。侵权使用和注册商标
所有人对商标的使用方式和范围一致,包括将 商标直接用于上商品或服务项目上,以及在各
• (2) 为商标侵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故 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 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构 成了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仓储、运输、邮 寄、隐匿等是整个侵权行为过程中必不可 少的环节,从事这些环节的行为人虽然不 是直接侵权商品的经营者,但其行为为制 假售假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侵害商标 权人权利的后果,必然追究其共同侵权人 的法律责任。
第七讲 商标侵权行为
• 小组成员:李 静、吕凤伟、涂近远
一、商标侵权行为概念和分类
商标侵权实质未经商标所有权人同意,擅自 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妨碍商标 所有人使用注册商标,并可能造成消费者产生混淆 的行为。
依《商标权》第52条的规定,有以下行为之 一的,均构成侵权商标权的行为:
1. 使用侵权
原副董事长李益民分
别收受香港鸿道集团
董事长陈鸿道100万港元,并在2002 年11月 时,双方签署了补充协议,将商标续展期限 延长至2013年。2003年6月,李益民再次收 受陈鸿道100万港元,并在同月签署了第二 份补充协议,约定将王老吉商标租期延长至 2020年。
• 如今,李益民早已因受贿罪被判刑,陈鸿道 也早已保释外逃,至今未能将其抓捕归案。
• 2010年8月30日,广药集团就向鸿道集团发 出律师函,申诉李益民签署的两个补充协议 无效。2010年11月,广药启动王老吉商标 评估程序,彼时王老吉品牌价值也被评估为 1080.15亿元,跻身目前中国第一品牌。
• 2011年4月,广药向贸仲(中国国际经济贸易 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并提供相应资 料;5月王老吉商标案立案,确定当年9月底 开庭;后因鸿道集团一 直未应诉,开庭时间 推迟至2011年12月29日,但当日仲裁并未出 结果。
• 认定反向假冒侵权行为应当注意的是:
• (1)须是行为人未经商标所有人同意而擅自更换商 标。
• (2)撤换商标的行为须发生在商流通的过程中, 尚未到达消费者。
5.其他侵权行为
• 其他侵权行为,是指在上述侵权行为之 外可能给注册商标造成损害的行为。《商 标法实施条例》和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 有进一步的规范。从商标的受保护利益来 看,这些侵权行为主要指向驰名商标。主 要有
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王老吉”商标 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 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 》无效;鸿道(集团) 有限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
• 根据贸仲裁决,2010年5月2日以后鸿道集 团以王老吉的名义销售,均属于侵权。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和2011年这两 年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多达160亿元至 180亿元。
提供者来证明主观上不存在过错,如果不能证明的,即推 定为过错。
•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总结在多年商标执法查处假冒商 品的经验,对行为人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均认定为销 售商为“明知”或“应知”:
• (1)更换、调换经销商品上的商标而被当场查获的; • (2)因同一违法事实受到处罚后重犯的; • (3)事先已被警告而不改正的; • (4)有意采取不正当进货渠道,且价格大大低于已知
• (3) 将企业名称作为商标使用的。是指将与 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 业的字号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突出使用, 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构成对注册 商标专用权的侵害。商标所有人人为他人 将其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 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 称登记主管机构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 也可以向法院起诉,通过民事救济阻止他 人对其商标的实际使用。
种商业环境中使用商标。凡是对商标权人来说
构成上报表使用的方式,都可以构成这里的侵 权使用。
•
使用侵权行为分为四种情形:
• (1)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相同的商标;
• (2)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近似的商标;
• (3)在类似的商品上使用相同的商标;
• (4)在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
•
四种行为的第一种行为与被使用商标的注册
• 始于2008年的商标追溯案,王老吉之所以 有红绿之分,系因1997年广药集团(广州医 药集团)与香港鸿道集团签订了商标许可使 用合同,后者授权子公司加多宝集团在国 内销售红罐王老吉,2000年时再签合同, 双方续约至2010年5月2日。
• 可是,在2001年8月
和2002年8月,广药
集团(广州医药集团)
• 据悉,从2000年至2011年,鸿道集团付给 广药集团的商标使用费仅从450万元增加到 506万元。即使是到2020年,商标使用费 年租金仅为537万元。
• 而按照国际惯例,商标使用费应该是销售 额的5%,照此年销售160亿元的红罐王老 吉应付8亿元;而如果按照广药集团租给其 他合作伙伴如广粮集团等的商标使用费的 话,则是销售额的2.3%-3%,则红罐王老 吉应付3.68亿元至4.8亿元;如果按照广药 集团租给自己内部的商标使用费的话,鸿 道集团也要付3.36亿元,据悉,广药集团 下属的合资公司王老吉药业,每年都要按 销售额的2.1%向集团缴纳王老吉商标使用 费,每年交的费用都达到两三千万元。
正品的; • (5)在发票、账目等会计凭证上弄虚作假的; • (6)专业公司大规模经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或商标侵
权商品的; • (7)案件后转移、销毁无证的,提供虚假证明、虚假
情况的。
3.标识侵权
• 这种侵权行为是指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 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他人的注册商 标标识,行为人一般为从事商标印刷的企业和个 体工商户,其实施的行为专为制假售假提供条件。
内容完全相同,因而构成假冒注册商标行为,是
一种最为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其余几种都对注
册商标专用权有所规避,但仍然落入禁止权所排
斥的范围而构成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2. 销售侵权
• 销售侵权是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 商品,这种侵权行为的主体一般在商品经 销商。商标侵权行为人的全部目的在于谋 取经济利益,侵权产品只有通过销售渠道 售出后,这一目的才能实现,因而必然有 销售者的参与。禁止与制裁经销侵权商品 的行为,无异于在流通环节上设置一道法 律屏障,使侵权人的目的难以得逞,减少 侵权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而撤销商标的行为之所以构成商标侵权,根本原
因在于该行为破坏了商标专用权的行使,妨碍了
商标这种功能的实现。
•
从侵权人的角度看,撤换了商标后以他人的产品
代替自己的产品,是因为替代产品具有较好的品质,
经得起消费挑选,迫使商标权人为他人作嫁衣。商
标法把将这种行为作为侵权行为,体现了对商标权
人利益更高层次上的保护。
• 具体包括三种情形、: • (1)未经商标权人授权和委托而制造其商标标识; • (2)虽有商标权人的授权或委托,但超出授权或
委托的范围,制造其注册商标标识; • (3)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 印制单位在承揽商标印制业务时,应当 查验商标印制委托人提供的有关证明文件。 印制的商标图标应与有关证书上的商标标 识一致。严格禁止买卖商标标识。印制过 程中的废次商标标识必须销毁。因此,擅 自制造或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的,无论哪一 种形式,都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注册商标 专用权。
售侵权商标权的商品,即构成侵权商标权的行为,应当停 止继续销售。
•
但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并不一定都要负赔偿责任,承担
损害责任的条件是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对于商品销售者来
说,只要在明知或应知销售的商品实施侵犯注册商标专用
权的商品时,才须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如何认定销售者
“明知”或“应知”而销售侵权商品,采用过错推定的方 式,即由行为人通过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
•
•
商标作为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具
有几个基本功能:标明来源,指示质量、信誉,
广告等。在经营者一段,商标是商品声誉和企业
信誉的象征,在消费者一段,商标是辨认和选择
商品的依据。经营者要使自己的产品为消费者熟
悉和喜爱,必须借助商标的广告宣传作用,让消
费者认可和追随商标,以防止误认误购。消费者
要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须认清商标,防止误认。
4.更换商标
• 更换商标,即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将其注册 商标撤下后换上自己的或第三人的商标,并将该 更换商标的商品有投入市场的行为。在侵犯商标 权的行为下,前三种均属复制他人注册商标并用 于产品、服务或广告中,试图将自己的产品说成 是他人的产品。更换商标与上述行为正好相反,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未经权利人同意撤下原商标 换上自己或他人的商标,也就是说将他人的的产 品说成是自己的商品。这种行为又被称为“反向 假冒”或“产品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