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卫生观:是指在现代社会,各种卫生问题的解决和主要疾病的防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即为“大卫生观”。
1.2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公众的健康要求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3初级卫生保健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
1.4社区护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社区护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社区健康教育;(3)社区特殊人群的护理保健(4)家庭护理;(5)社区急救护理;(6)社区康复护理;7临终病人社区护理。
1.5现代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1)从全面的、多维的角度来看待健康与疾病问题。
(2)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考虑人的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
(3)对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1.6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要素:(1)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2)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3)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5)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6)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7)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8)提供基本药物。
1.7初级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1)促进健康: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
(2)预防保健: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它们和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3)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
(4)社区康复: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及社会的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1.8试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社区护理工作的客观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
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健康已开始为人们所关注,而非仅仅治疗疾病。
疾病谱、死亡谱以及人口构成正发生着改变,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老年性慢性退行性疾病、慢性病就会增加,他们不可能都被送往医院甚至大医院去治疗,他们需要社区的基层保健服务。
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改变,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导致心理、社会因素疾病的增加,医院已不可能把所有患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病人都收进医院来,这些病人需要预防、治疗和康复,需要心理行为的指导,需要陪伴他们的医疗和护理,而不仅仅单纯是医院里的一时性的服务。
昂贵的医疗费使一些人对医院望而却步。
(2)社区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①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开发潜在的卫生需求,改善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
②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方式,有利于消除就医障碍:24小时昼夜服务消除了就医的时间障碍;心理上的亲密程度可消除患者就医的心理障碍;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有利于消除老年人行动不变引起的就医障碍,并有效地开发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③社区卫生服务能发现潜在的卫生需求,并及时引导其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对象不单单是前来就诊的患者,患者的家属也有着极大的需求,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查询家庭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需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
1.9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
在发病前期,用增强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社区(费孝通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2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2.3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1)以健康为中心。
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
(2)以群体为主: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以群体为一整体,而不仅局限于个人与家庭的服务。
(3)具有自主性与独立性。
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工作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经常是一个人做出决定,因此,面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或已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的服务,要具有独立、果断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管案时间长具有连续性。
社区护理工作不因服务对象的某一健康问题的解决而中断,而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提供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5)与各方面合作具有协调性。
协调各级医疗保健部门、本社区政府部门与社区内个人、家庭、团体的相互联系,密切合作,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
2.4社区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1)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要有丰富的学识、工作经验与娴熟的技能;(3)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护理评估能力;(4)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服务态度;(5)懂得通过反思学习总结经验,不断自我完善。
2.5社区护士应具备的能力:(1)综合分析能力;(2)实际操作能力;(3)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4)健康宣教能力;(5)计划管理能力;(6)领导决策能力;(7科研与运用科技的能力。
2.6社区的主要功能:(1)生产、消费、分配的功能: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要得到满足,必须依赖人们的分工合作,有些人从事生产、再经分配过程,由消费者消费以刺激再生产。
(2)社会化功能:人类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社区居民学习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
居民间互相影响,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
(3)社会控制功能:社区为了能有效地保护居民和维持社会秩序,制定出各种行为规范、法律规章及道德规范,由这些具体或抽象的方式,来防范人们做出越轨的行为。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内有各种组织、社团,提供社区成员自由参与、彼此交往的机会,人们可以从与其他人交往及参与社会团体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5)相互支援功能:社区邻里间相互帮助,以协助社区成员的需要得到满足。
2.7社区护士的职责:(1)向需要者提供护理。
护理服务包括生理、心理、社交及心灵四方面。
(2)维持健康环境。
健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方面,社区护士要保护居民免受污染的危害及病菌的侵袭。
社会环境方面,要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尊重其宗教、文化和政治信仰。
(3)提供教育与指导。
通过健康教育提供自我保健知识及有关疾病预防的知识,使服务对象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地使用健康服务。
(4)提供信息与资源。
在解决健康问题时,社区护士有时要寻找其他社会资源与信息,配合健康计划,来满足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
(5)提供协调合作服务。
社区护理队伍需要多专业、多技术的参与才能够雏持及促进社区健康。
社区护士需与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络及协调不同方面成员的通力合作,达到社区整体健康的目的。
(6)提供咨询服务。
社区护士应向社区服务对象提供方法和信息,同时也向其他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患者的资料,以协助患者的康复。
(7)开展社区护理科研。
社区护士应积极参与和进行护理科研。
通过对社区护理的科学研究,丰富社区护理理论和推动社区护理实践的发展,提高社区护理水平,促进服务革新。
(8)保证服务质量。
社区护理服务的成效,有赖其服务质量得以保证,质量保证的手段可包括自我评价、同事间评价及参看病人健康指标。
(9记录所提供的服务。
社区护士必须记录其所提供的服务,这样一万面可以看到服务对象的反映及其进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工作的责任感。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
2.8社区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5)社区成员有共同的需要与问题。
2.9简述在社区护理中如何体现“以健康为中心”这一特点: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
社区护理虽然也要帮助解决社区内已存在的健康问题。
但它的中心任务贝则是提高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2.10试述社区护理工作应包括的范围:(1)社区健康教育:拟定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并评价其效果,(2)社区保健服务:计划免疫、合理膳食、体格检查、运动锻炼,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3)预防控制传染病:落实预防措施,监测控制其流行。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从事特殊职业的群体,提供防护信息与措施。
(5)社区家庭护理:进入家庭,提供护理、技术指导与帮助。
(6)社区儿童保健:做好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保健管理。
(7)社区妇女保健:开展优生教育及遗传咨询,做好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卫生保健,防治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8)社区中老年保健:做好身、心卫生保健,合理营养,预防常见病发生。
(9)社区心理、精神卫生保健:包括个体和群体心理支持,做好精神保健的教育和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
3.1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围绕护理这一核心来进行概括陈述。
3.2护理理论:是指通过对护理现象系统的、整体的观察,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
3.3适应:可以解释为生物体(人体)调整自身以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人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种过程,也就是生物体(人体)所具有的各种保护性的调节能力3.4危机:当某些预期或非预期中所产生的逆境,使人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自我完整性面临挑战或内心中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而平时惯用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因而导致情绪障碍、惊惶失措或精神失常,这种情境统称为危机。
3.5正常防御线:指对各种压力源做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6局部适应综合征:通常是指机体对局部应激源所产生的局部反应。
3.7适应特征:(1)所有的适应都是在维持系统或器官的最佳物理化学情况(人体内环境稳定)。
(2)人体是以整个生物体(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技术)去适应改变或应激的(3)适应是有限度的。
适应虽有潜能,但不是无限的(4)适应是一能动过程。
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于人体内外的应激源,而是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
(5)适应可把应激源局限到最小的范围内,使之能符合情况的需要(6)适应可使人体对某些应激源较为迟钝,而对其他应激源则较为敏感。
3.8应激反应的规律:(1)多种应激源可以引起同一个应激反应。
(2)人们对同一应激源的反应可以是各种各样的(3)大多数人都能设法避免一般性的生理类应激源(4)几乎所有的人对灾难性应激的反应方式是相同的(5)应激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下列因素有关:以往的经历、儿童时期建立的社会交往形态,以及当时的情况对个体的意义(6)应激源对人体的刺激,在一定情况下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