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
发表时间:2010-01-25T13:54:16.10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下旬刊供稿作者:赵东华[导读] 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

赵东华(延边电视台)
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

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

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本土化
0 引言
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

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

传媒所提供的东西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这种‘有用性’尤其应当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上、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精神心态的价值认同和体贴上[1]。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它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1 民生新闻的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
民生新闻的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停水、缺水、漏水、失火、被盗、被骗、走失、纠纷、投诉、求助等诸多方面。

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不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

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

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

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

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

2 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
湖北卫视的《现在直播》曾有个固定栏目,请武汉的一位曲艺名人以杂谈的形式用方言来说新闻,当时一经推出,反响很强烈。

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本土化、地域化。

地方名人本身就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其幽默风趣的说新闻方式,观众会很感兴趣。

电视本土化就是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方电视的区域传播优势。

电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地区的电视文化,一定具有自己的特色。

地区文化特色是每个地区存在的必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象。

换句话说,不同地级市的电视新闻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地级市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去表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景观,力求与当地群众产生水乳交融的关系。

而越是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电视新闻,就越为这个地区的观众喜闻乐见,以至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做到入乡随俗,生根开花,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地域鲜明的民俗民情,也培养了当地人们独特的审美情趣,电视是视觉文化,对如此丰富的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应当致力于传承和弘扬。

不仅是节目内容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审美上的本土化。

3 实现民生新闻报道视角的平民化
新闻节目是给平民百姓看的,它必须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而且直接依赖于平民百姓。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所言,“‘观众喜闻乐见’就被片面地理解为什么东西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就可以不加甄别地选用,自然就造成了消极地顺应群体当中某种落后愚昧的鉴赏习惯的现象。

一旦消极地去顺应,就又强化了受众当中落后消极的东西”[2]。

我们的记者、编辑应该用平民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当今社会生活中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与他们有关的各种各样的热点、焦点,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和捕捉到平民百姓的焦虑、疑惑或误解;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平民百姓内心的欢喜、悲哀或愤怒。

所以电视人必须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必须站在平民百姓的位置上去考虑,去认识。

用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话题、平民的语言与他们通过荧屏进行沟通。

以平等、平视、交流、对话的态度,而不是我上你下、我说你听的“优越”姿态采集、制作、播出新闻,这也是当前城市电视新闻在传播理念上的突破和觉醒。

因而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是电视新闻立足沟通,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的信息传递的必须。

“平民”,人民群众的决大多数,电视观众的主体。

电视新闻节目只有关注了这个“大多数”,关注了这个主体,才能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心灵的沟通,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电视新闻本地化,应从受众出发重新定位,采取平民视角,改变叙事方式,及时追踪、报道受众真正关心、想了解的信息。

总之,“本土化”是当前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站稳脚跟,力求发展的着眼点和突破点。

如何把握好民生新闻的本土化这个“度”,让其既符合当地受众需求,又能与时俱进,与大形势,特别是与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的挑战保持一致,是需要进一步思索、探求的。

民生新闻本土化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只有重视它,正视它,才能得以更好地加以发挥。

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挖掘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土新闻,讲究平民意识,以地方色彩浓郁、充满当地生活气息的新闻节目赢得本地观众的认可,在一个地区形成自己的电视新闻本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喻国民.关于传播营销的策略分析.荧屏内外.2002,6:58.
[2]仲呈祥.电视艺术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净化.现代传播.2005,1: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