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与急救2中医治疗一、内治法,采用辩证论治:1.风寒湿阻治法: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风邪偏胜者,用川羌防风汤加减;寒邪偏胜者,用麻桂温经汤加减;湿邪偏胜者,用薏苡仁汤加减;邪从热化者,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2.气血两虚治法:益气通络,调和营卫。
方药:黄石桂枝五物汤加减。
3.肝肾亏损治法:益肝肾,温经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4.筋骨损伤治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
方药:十三太保方加减。
二、手法治疗:推拿按摩慢性期可用推拿按摩方法。
患者正坐,术者用右手的拇指中三指对握三角肌,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5~6次;然后按摩肩前、肩后、肩外侧;继之,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腕部,作牵拉、抖动、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者作外展、上举、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
施行以上手法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注意用力适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主要是通过被动运动,使黏连松解,增加运动范围。
若经过以上治疗无效,可在全麻下进行手法松解。
方法是在硫贲妥钠静脉麻醉后,术者一手按住肩部,另一手握住上臂,使肱骨头内外旋转,然后慢慢外展肩关节。
整个过程中可感到肩关节粘连撕开声。
手法由轻到重,反复多次。
直至肩关节达到正常活动范围。
操作中手法要轻,禁用暴力以防造成肩部骨折或脱位。
手法完毕后,行关节腔穿刺,抽出关节内积血,并注入1%奴佛卡因10ml加醋酸氢化可的松25mg,术后三角巾悬吊上肢,第二天即开始肩部活动练习,约持续2~3个月。
康复在疼痛能忍受的范围内,积极有计划地进行肩关节主动功能活动,随着活动范围的增加疼痛亦逐渐减轻。
应反复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锻炼方法是作主动的肩前、后上举、外展和内外旋转各方向运动,逐渐增大运动幅度。
可用健手直接或通过棍棒、滑轮和绳索或其他器械帮助患肢作肩关节各方向的助力运动。
用手指沿墙壁向上爬,以帮助肩前屈或外展。
也可将患侧前臂搁在高台上轻轻弯腰,以进行被动的肩外展、外旋运动。
最后作放松的上肢前后左右摆动运动。
运动以引起轻度,可1日多次反复进行。
肩旋转功能恢复最迟,应特别注意锻炼。
功能锻炼和推拿或理疗结合进行,可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颈部运动损伤与急救落枕落枕:是指人在睡觉或外伤后突感颈部肌肉疼痛,尤以头颈部转动时更甚。
引起落枕的原因有:1.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2.枕头垫得过高、软硬不当或高低不平;3.颈部外伤;4.颈部受风着凉;5.如为颈椎病引起,可反复“落枕”。
前四种只要去除病因就可以缓解。
落枕的临床表现:是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常为主要症状,如颈部的活动功能受限,斜颈、颈项部一侧的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及肩胛提肌的僵硬疼痛为甚。
有时亦可见于双侧,头部被迫采取强制性体位,不能自由旋转,向后看时需要整个身体与头部一起旋转。
严重时,疼痛可以向颈肩部或是一侧的上臂放射。
头部处于强制性体位,患者头部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头向健侧旋转时,可牵拉受损的肌肉而疼痛加剧,头部仰俯亦有困难。
若双侧发生则头项处于曲屈位,后伸、后仰功能受限,疼痛加剧。
确认严重程度:把大脚拇趾给掰开来,慢慢的以顺时或逆时的方向按摩旋转一段时间后,如果发觉脚拇趾肌肉紧绷,表示您的脖子是扭伤了,得去看医生;如果脚拇趾肌肉是松弛的,则您的落枕已获得最大的修复。
治疗方式:中医:利用热敷、红外线等较温热的疗法,帮助缓解肌肉;另外还可采用徒手牵引的方式治疗,往受伤的方向部位牵引,肌肉中的肌肉接受器会被牵拉的肌肉产生疲乏,之后就会放松肌肉,以此类推,不致使肌肉受伤;还可以配合服用肌肉放松剂、消炎止痛药等。
1、冷敷:一般落枕都属于急性损伤,多见于局部疼痛、僵硬。
这样,在48小时内只能用冷敷。
可用毛巾包裹细小冰粒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一次。
2、热敷:采用热水袋、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以起到止痛作用,还可以用盐水瓶灌热水干敷,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按摩:(1)立于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处,然后用以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到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
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选用正红花油、甘村山风湿油、云香精等,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3)用分筋法按摩,由家人代劳。
患者取坐位,暴露颈肩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在患肩处涂少许红花油或舒筋油,将左手扶住患者头顶位置,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肩痛处轻揉按摩,并向肩外轻轻推捋以分离痉挛痛点(4)伤湿止痛膏、膨香止痛音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运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另外提供按摩治疗法:【1】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
【2】用小鱼际由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3】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5】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
4、耳针: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5、针刺: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
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炙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6、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7、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8、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颈椎牵引疗法。
9、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ml,止痛效果明显。
对于喜欢用硬枕头的人来说,应该在大枕头靠脊背一侧的边缘上,再加上一个厚约5公分的小枕头,睡觉时将头放在大枕头上,颈椎部则靠在小枕头上。
使头和颈部枕妥帖了,既保持了颈椎的生理曲线,也避免了颈部外露、受凉。
对于喜欢软枕头的人来说,只准备一个大枕头就行了,在睡觉时应该把枕头靠脊背后侧推得高一些,使其与颈部的生理曲线相吻合,以保持颈椎的自然弧度,既防止颈椎病的发生,又有利于睡眠和解除疲劳的目的。
注意:对于喜欢仰卧的人来说,最好选择低一点的枕头,在6~9厘米较合适,喜欢侧卧的人来说,最好选择高一些的枕头,大概在9~12厘米左右。
手部运动损伤桡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骨皮质由薄变厚、松质骨由多变少,骨端粗变细。
从力学原理来讲,桡骨下端是容易发生骨折。
多见于体操、篮球、足球、滑冰等运动项目中一、病因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跌倒时,躯干乡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一)伸直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又称科雷氏骨折。
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暴力交汇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如果暴力较小,骨折可无移位,暴力较大,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因而使桡骨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和尺侧倾斜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倾斜。
(二)屈曲型: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又称史密斯氏骨折,其与科雷氏骨折相反,故又名反科雷氏骨折。
临床较少见。
人在跌倒时手背先着地而发生的腕关节骨折。
二、临床表现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感明显,腕关节功能障碍。
骨折远端向背侧,可呈现“餐叉样”畸形。
向桡侧移位时,可呈现:枪刺状“畸形,可在断端扪及错位的骨凹,压痛锐利。
无移位或不完全骨折,肿胀不明显,亦无畸形,但局部压痛仍非常明显。
三、治疗(一)整复方法1、无移位的骨折:可掌背侧夹板或硬纸板固定,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固定2~8周。
2、有移位的骨折(1)伸直型骨折:患者坐位,老年患者宜平卧,肘部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
一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
如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护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使之复位。
(二)固定:整复后,在维持牵引下用绷带缠绕腕和前臂,并根据骨折移位的方向,放置合适的压垫。
伸直型骨折:应在骨折远端的背侧和桡侧、近断端的掌侧分别放置一个平垫,然后选用4块小夹板固定包扎4~5周。
在放置夹板时,背侧夹板和桡侧夹板均应超过腕关节,以限制手腕背伸和桡偏活动。
使其腕关节在骨折早期固定在掌屈尺偏位,两周后再改变为腕关节中立位固定,直至骨折临床愈合。
屈曲型骨折:应该在骨折远端的掌侧和桡侧、近断端的背侧各放置一个平垫,掌侧和桡侧夹板的长度应超过腕关节,以限制腕关节向掌屈及桡偏的活动。
(三)中药治疗:早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中期:接骨续筋。
后期:补益气血、滋养肝肾,贴坚骨壮筋膏。
(四)推拿按摩:当解除患者夹板后,外搽舒活酒,进行按摩。
常用手法为揉、捏、推拿、摇晃等,配合指针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
四、功能锻炼固定期间,积极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做指掌关节,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以及肩、肘关节的活动。
两周后做腕关节轻微活动。
解除固定后,应积极做腕关节屈伸和前臂的旋转活动,同时可应用中药熏洗的方法以助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3个月后,可以进行腕部的体育训练活动。
后期如果遇到腕关节活动僵硬或酸痛时,可进行局部按摩或用中药熏洗外用。
五、预防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正确掌握动作要领,训练复杂动作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1、加强肘部肌肉力量练习,增加肘关节的稳定性,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防止运动中意外跌倒,在跌倒时尽量不要手撑地。
3、加强运动医务监督,对运动场地设施、器械设备经常检查管理。
腕舟骨骨折腕舟骨位于近腕骨的桡侧,形状不规则,腕舟骨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性损伤。
多见于摔跤、足球、滑冰等运动。
一、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是腕舟骨骨折常见的病因。
跌倒时,若手掌先着地,腕关节强度桡偏背伸,暴力向上传达,腕舟骨被锐利的桡骨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缘切断。
骨折可发生与于腰部、近端或结节部。
二、临床表现腕舟骨骨折的主要症状是腕关节桡侧疼痛,但大多数患者疼痛轻微,腕关节活动功能障碍,阳溪穴部位鼻烟窝肿胀、压痛明显。
将腕关节桡侧、屈拇指和食指而叩击其掌指关节时,亦可引起疼痛。
三、治疗腕舟骨骨折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要整复。
若有移位时,可在手牵引下使患者腕尺偏,以拇指向内按压骨块,即可复位。
(一)固定:将棉花球放在阳溪穴处,用作固定垫,然后用塑形夹板或纸夹板固定腕关节伸直而略向尺侧偏、拇指对于掌位,固定范围包括前臂下1/3、腕、拇掌及拇指指关节。
(二)药物治疗:早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中期:接骨续损、补肾益肝。
后期:内服接骨丸,外敷跌打补伤散。
四、功能锻炼拆除固定后,方可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练,关节活动范围及负荷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