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命题角度一:把我访谈的内容和观点】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面问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您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

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

我猜想,一个1990年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

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

前几年我也去过我的祖籍地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至极。

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

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也全都在自己的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

您怎样看待这种关系?北岛:我既没有让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

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想法和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您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至于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

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一样,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您身上的感受吗?这种感受对您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

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时,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

这是非常可怕的。

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

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

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您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北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横平竖直、封闭性。

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

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都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和北京的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意义。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自主尝试】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1.示例:(1)写作目的;(2)写作与生活的关系;(3)全书的编排特点。

(意对即可)【解题策略】2.《城门开》一书前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2.(1)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2)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3)让感官充分开放,甚至强化放大(或唤醒各种感官)。

(意对即可)3.《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3.(1)写作: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

(2)编排: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

(意对即可)【命题角度二:赏析访谈技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曾与杨澜的对话杨澜(以下简称“Y”):很多人非常想找到您画风中发生了哪些改变,就从这里面现有的几幅画里来看,我觉得,您的画比过去更简约了,而且人物的表情和传达出来的神韵,不像过去那种非常张扬的,现在有了一点沉静、沉淀的味道在里面。

您是非常自觉地、主动地去改变风格,还是说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范曾(以下简称“F”):艺术家都是当局者迷,自己到底什么面貌,这个可能你们旁观的人看得更清楚。

你们已间隔了好多年没看我现在的作品。

因此你们可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就我个人来讲,并不着意地去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

不在形式上花很多的脑筋去琢磨,而是自己在整个的创作时间里,抒发心灵过程里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如今在西方.人们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还有点摸不着门道。

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本身缺乏透视和光影的变化的局限性有关,那么范曾本人又怎么看呢?)F:其实中国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

仅仅是语言和西方不一样。

西方可以用光、色,我们用线条。

中国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他是有种情绪的,有感而发的,激动的。

他这种情绪使他的用笔有种速度,有种气势,有种派头,而这种东西却是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

所谓至高的中国画,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认为就是西方绘画所达不到的。

Y:我们今天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够借鉴西方的东西,然后来一个中西和璧。

于是在很多手法上、技巧上,也作了很多的借鉴,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人学西方人不行,外国人学中国人也不行。

中国画现在有些人提倡吸收西洋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在艺术本质跟内核上思考,因此就难免人为.庄子书里面所谈到的“邯郸学步”。

Y: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国画要想取得更大的前途,实际上应该拉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而不是缩短这样的距离。

要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这种艺术,才能够有生存的一个空间。

F:对。

一个有强大文化的民族,它是不容易消失的。

你比方清朝入关以后,它建立了二百七十年江山.可是它最可悲的一点,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全没有了。

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族文化强大。

Y:有一些人说您比较恃才自傲,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的?F:也就是说我狂。

其实能做到狂。

是对我的一种表扬。

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

”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Y:作为一个画家.您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前景在哪里?F: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

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向上学习西方的东西。

我觉得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

从刘勰《文心雕龙》到近代的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它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强调一个以真为美的原则。

中国的绘画又应该是文学的,因为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古典的文艺传统里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所以一切画论都受文论的影响。

还有,中国画一定要强调它是书法的,如果没有雄厚的书法基础,你很难画出一张优秀的中国画。

那么。

哲学、文学、书法我们都可以在古典中复归的精神这个总原则之下,吸取最优秀的东西。

1、请简要概括范曾关于中国绘画艺术有哪些主要观点。

(4分)1、中国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或者答”中国画用线条来表现,西方用光、色”也对);至高的中国画,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要轻易借鉴西方艺术;本着以真为美的原则,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画应该吸收其他门类艺术里的东西。

注:学生的答案只要表述的意思对即可;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自主尝试】2、简要分析杨澜在这篇访淡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2、(1)特点:针对性强,非常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围绕绘画和人物的特点进行提问;(1分)提问中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性强;(1分)提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1分) 注:每条l分,满分3分。

如学生答出其它特点,可酌情给分。

【解题策略】3、有些人认为范曾“恃才自傲”;范曾说“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又说“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2)作用:有针对的提问,拉近了自己与被采访对象间的距离,使访谈能够顺利进行。

或:针对受众群体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能吸引观众。

(1分) 注:能够结合特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

3、(1)范曾认为,艺术家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成就,才有“狂”的资本;(2)这是艺术家有艺术个性的表现。

(3)“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说明范增对艺术的追求无止境,要求自己更高更严。

注:答出一点得2分,三点6分;如有其他答案,并能自圆其说,也应照常给分;回答要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强化训练】一、(2014年广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专访《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潘伟以《天工开物》为线索,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编著《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书。

该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经出版便广受各方关注。

下面是南方网对《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的专访。

主持人:在现今的工业化时代,您是如何产生编写这本《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念头呢?潘伟: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80年代初期我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也没认真看,只是看插图,当时是学美术,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在书摊里买了回来。

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十年前就有了。

主持人: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

您所有的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吗?潘伟:几乎是的,但也不辛苦,因为做得好玩,不紧不慢的。

按照现在的条件,比如一个出版社,找5个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找两个写手一编就行了,一年可以做好。

但是没有味道,因为几百年、上千年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拍好并考察明白。

虽然能编出来,但做不到这样的书。

主持人: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工具和手艺有一部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一部分就已经进了博物馆或成了陈列品。

您在选取写作素材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潘伟:我的标准是:必须还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我是把那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明代400年前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

因此,成为陈列品的是少数,基本上我书上的工具还在用。

因为我这本书是做给两种人看的,一个是专业人士,搞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给他提供一种物证。

比如你写一篇论文、写一本书,这种农耕方式这种工具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域,为什么要用,这几方面我在书中必须说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