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 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 隐含信息常常隐含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之中 ,不善于挖掘将错失重要的信 息。 正因为如此 ,考查也常常在此处命题 。
2. 分析上下语境 。
什么是语境 ?顾名思义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 , 包括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两种 。 狭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间 、地点 、 场合、对象,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 文,如上下词 、上下句 、上下段乃至全篇等 。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 ,还包括社会语境和个 人语境 。社会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 、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等 ;个人语境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文 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等。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在现 代文的考查中更是如此 。
体与一般的关系的新的含义 。
3.所谓“文中 ”:指词语的上下文语言环境 ,它可能是一段话 ,也可能是一个层次甚至可能是 全文 。
4.词语的含义 :指词语的指代义 、情景义 。
需要注意的是 , 在考查词语含义时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也被列入这一范围 。 由于词语指代义近几年没再考查 , 本节重点研究词语的情景义及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二、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XXX词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使用XXX词有什么好处?
3-文中使用xxx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文中的XXX词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5-文中为什么使用XXX词?
三、思路点拨
一 ) 规律方法
1.词语的作用在答题时一般要考虑到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考虑内容方面时
要联系主旨或作者思想感情及表达目的 ,结构上要注意该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 ,如过渡 、照 应、点题、升华等。
2. 从知识点上看 :理解重要语句 、 归纳概括 、 鉴赏评价是考查的重点 。3.从题型上看 :四川卷主要采用主观的形式 ,分值一般为22分 。
第一节 理解重要词语
【考点阐释 】
2.词语的含义 :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 ,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 、具体的 、 附加的 、动态的 、不同于词典义 , 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词的意义。 它与词典义是具
二、设问方式
1. 作者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这么说在文中的依据有哪些 ?作者说某句话的因素有哪 些?
2-作者所说的XXX在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所说的xxx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
4•本文描写的XX冷哪些特点?
【思路点拨 】
一、规律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从文本中筛选主干信息
(6)指代还原法
有的句子 , 可以抓住代词的指代义去理解其句意 。 先找出该同所在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或段落 , 答题时从上句 ( 有时在下句 )找,由近及远地找出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 词语可供使用 ,需要对原文进行分析 、 归纳和综合 。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 ,审视句子所在的位置及句子的管辖范围 。 所以,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 ,理清是否为起始句 、收束句、过渡句 、中 心句等 ;其次 ,要弄清句子的管辖范围 ,在句子管辖范围内分析句间关系 ,确定语句的基本内 容或含意 。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 :前后照应 、卒章显志 、总括全文 、深化主旨 、启人思索 、言 有尽而意无穷 。
3. 表达效果上 。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 ( 如使用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 ) 的句 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 (如省略号 )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几个方面上在具体答题时 不一定面面俱到 ,需要结合具体题目来考虑 。
第二步 ,弄清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 理清与上下文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解重要句子
【考点阐释 】
具体来说 , 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视为重要的语句 。
1. 结构比较复杂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
2. 使用了特殊修辞格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
5. 从字面看自相矛盾 ,但被作者寄寓深刻用意的反常句 。
6.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句子的含意 ”是指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义,具体考查时,包括理解 句子的具体含意和理解句子的作用两个方面 。
(二)答题步骤
第二步 ,从原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 ,进而判定句子的管辖范围 。
第三节 筛选整合信息
【考点阐释 】
【考向分析 】
一、 考查内容
1. 抓住重要的词语或重要句子 ,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 ,其中包括体现词语和句子内 容的若干要点 ( 形成的条件 、原因或相关因素 )。
3.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 , 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 并转换 ,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
【考向分析 】
考查类型之一 理解词语的情景义
一、概念分析
词语的情景义是词语在词典义的基础上引申、具体或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段改变词语
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 它主要包括词语的概括义和隐含义 。
1.词语的概括义
2.词语的隐含义 在一定语境中隐藏在词语表面义之中 ,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
了作者为壮丽长江而倾倒的感情 。
3.精确性作用 ,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 ,修饰 、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 精确 、严密方面的作用 。
例如:阻碍自己前行的 ,往往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 。
分析:“往往 ”在句中起表达严密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 ,主要指词语在全篇 (或段 )中的地位和点题 、照应 、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 用。
第三步 ,联系上下文语境及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 。
考查类型之二 理解句子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 或足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 ,或是在表达
上富有特色的句子 。
二、设问方式
1. 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
2. 某句话在文中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
3. 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第二步 ,弄清词语所在的位置 ,理清与前后文段句子的结构关系 ,注意总领 、归结、过渡 、照 应等结构上的作用 ;
考查类型之二 理解词语的作用
一、概念分析
理解词语的作用是理解词语的较高要求 ,即揣摩词语的情味 、 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 作用 。 其主要作用有 :
1.形象性作用 ,主要指词语在叙事 、写人、绘景中鲜明 、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 、音乐 例如 :那些文字拙劣的 、词不达意的 、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 ,作者有点像是骑在 “文字”这匹 未驯的马上 ,马乱蹦乱跳 , 把他掀下来了 。
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
第二,分析语境 。
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 ,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 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 、所在段落的含意 、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
(二 ) 答题步骤
第一步 ,审清题干 ,具体分析是词语的概括义还是隐含义 ;
(2)修饰性的词语 ,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修饰性词语往往左右了一句话的性质和倾向 , 诸如 “也许、大概、差不多、几乎、可能、一定 ”等词语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
(3)解释性词句 ,它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信息进而准确筛选信息。
(二)把握几类重要的信息
1.明辨同一的信息
2.寻找遥远的信息
3.挖掘潜在的信息
分析 :加点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不能驾驭文字的情景 ,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 ,增强了语 言的生动性 。
2. 表达思想倾向 、感情色彩等 。
例如 :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 ,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 。
分析:“母亲 ”一词渲染出一种十分亲切的意味和诚挚热爱、自豪的思想感情;而“伟力 ”突出
可以从语法分析入手 , 先将复杂的句子压缩成简单的单句 ,从主谓宾等主干成分入手来理解句 子的意思 ;同时要特别注意定语 、状语 、补语等表示修饰 、限制的成分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 着丰富句子内涵的作用 。
(2)特殊位置法
(3)邻句启示法
(4)依据主旨法
(5)修辞解意法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 精辟有力 , 作者常用修辞手法 。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 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 如果 是比喻句 , 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 ,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 ,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
—把握命题思路,梳理思路线索
热点提示
2010年 《考试说明 》规定 : 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
1. 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 从文体上看 :文学作品的考查主要以散文为主 。
4. 某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力 ?
5. 某句话在文中为什么这样来表达 ?
三、思路点拨
(一 )规律方法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
1.内容上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 、观点等方面的 作用。
(1)首句 。 一般有点明主旨 、总领下文的作用 ,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 、事件 作铺垫 ,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
3.注意答题术语的简明规范 。思想感情方面的 ,通常用 “寄托”“表达”“表明”等;作用方面 的,通常用“过渡”“铺垫”“前后照应”“总括全文”“提挈下文”“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刻画形 象”等。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答题的指向,具体把握考查词语哪方面的作用,是否与表达技巧或含 义混合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