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病基本知识——颈椎病-推荐下载

骨病基本知识——颈椎病-推荐下载

骨病基本知识——颈椎病什么是颈椎病?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

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

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

一、颈椎病致病原因颈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

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

但下列因素在颈椎病的产生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1)年龄因素: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基础。

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退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

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

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

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往往较重,合并骨折、脱位者则给治疗增加困难。

(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

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

(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产生颈椎病。

(8)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9)环境因素、气候潮湿、寒冷。

二、颈椎骨、关节及主要循环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一)椎骨——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椎体之间,椎弓之间分别借软骨和韧带封闭),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体呈短圆柱状,椎弓呈弓形,由一对椎弓根和一对椎弓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于椎体的缩窄部分,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切迹叫椎上切亦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

椎弓根后方的骨板为椎弓板,两侧的椎弓板在中线结合构成棘突,在正中线上突向后方或后下方。

横突、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伸向两侧,上关节突、下关节突,为椎弓根和椎弓板连接处分别伸向上方和下方的各一对突起,各关节突都有关节面,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和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组成关节突关节。

颈椎椎体小,呈椭圆形。

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第七颈椎的棘突特长,可在皮下摸到,故称隆椎,常做为计数棘突的标志。

第一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后方和两个面与枕骨髁相关节,下关节面与第二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

第二颈椎又名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相关节。

(二)椎骨——椎骨的连接(1)椎体间的连接相邻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连接。

①椎间盘相邻两椎体间借椎间盘牢固相连。

椎间盘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组成,坚韧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椎间盘除连接椎体外,还可承受压力,吸收震荡,减缓冲击以保护脑。

此外,它还有利于脊柱向各方运动。

成年人可由于各种原因使纤维环破裂,以致髓核突出,形成椎间盘脱出症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②前纵韧带为全身最长的韧带,起自枕骨,沿椎体前面向下至骶骨,与椎间盘及椎体前缘牢固相连,有限制脊柱过度伸展和防止椎间盘向前突出的作用。

③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细长而坚韧,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接①黄韧带:连结相邻的椎弓板②棘上韧带:呈细带状,附于各椎骨棘突的尖端,至颈部增宽,呈矢状位的膜状结构,称项韧带。

③棘间韧带:位于相邻棘突之间。

(3)关节突关节是由邻位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允许两椎骨之间有少量运动。

(4)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①寰枕关节由两侧枕髁与寰椎上关节面构成的关节,可使头作屈俯,伸仰,侧屈和环转运动。

②寰枢关节包三个关节,即两侧的寰枢外侧关节和中间的寰枢正中关节,可使头旋转。

此外,齿突后方有坚韧的寰椎横韧带,有限制齿突向后方移动的作用。

三、脊柱的整体表现及其运动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

脊柱内有椎管,容纳脊髓。

成人脊柱约长70厘米,女性及老年人略短。

从侧方观察脊柱,可见颈、胸、腰骶4个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突向前,胸曲骶曲突向后。

脊柱的弯曲使脊柱更具弹性,可减轻震荡并与维持人体的重心有关。

脊柱侧面,相邻上下两椎弓之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的椎间孔。

颈部椎间盘的总高度约为颈部脊柱高度的1/5—1/4,颈椎间盘的前部较后部高。

从而使颈部脊柱具有前凸曲度,纤维环位于椎间盘的周缘部,由纤维软骨构成。

纤维环前后部的浅层纤维与前、后纵韧带分别融合在一起,纤维环的前部较后部为厚,髓核的位置偏于后方,临近窄而薄弱的后纵韧带,这是椎间盘向后突出的因素,当颈椎间盘发生变性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均可直接压迫脊髓,而产生下肢麻木,头重脚轻甚至肢体瘫痪等症状。

脊柱可作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

每对关节运动的范围虽很小,但各椎骨这间活动的总和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变得很大。

在医学上,关节活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颈椎的屈伸活动主要由第2至第7颈椎完成。

一般而言,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各为45°。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体生理需要,均具有一定的变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

胸段和骶段凸向后方,在婴儿出生后即存在,称为原发曲度,颈段和腰段凸向前方,往往是当幼儿能抬头及站立时才逐渐形成,称为继发曲度。

颈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颈椎中段有一向前突出的弧度。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为沿齿状突后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成一弧线,再由齿状突后上缘至第7颈椎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弧线的最高点至直线的最大距离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数值,正常范围大约在12±5mm范围内。

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为了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缘冲外力的振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在长期不良姿势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颈椎的前凸可以逐渐消失,颈椎前凸曲线甚至可变直或反张弯曲。

成为颈椎病X线上较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脊柱可作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

每对关节运动的范围虽很小,但各椎骨之间活动的总和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变得很大。

四、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最大的一个分支,在前斜角肌内侧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上缘,向上行穿上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主要营养脑。

(附图)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引起各种反应。

一方面协调机体内部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另一方面,调整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因此,神经系统在机体内起主导调节作用。

(一)神经系统的分布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按其所在的位置和功能,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周围神经系统,按其分布状况,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支配体表,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内脏神经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中均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

感觉纤维或称传入纤维,把神经冲动从周围传向中枢,运动纤维也叫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从中枢传向周围,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脊神经是借助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合成,前根为运动根,发自脊髓灰质的前角,侧角、骶副交感核内的运动神经元。

后根为感觉根,来自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支。

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处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所组成,此神经元的周围支分布于躯体和内脏。

脊神经共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脑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其中1-7颈神经在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第8颈神经于第7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孔穿出。

胸神经和腰神经都在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

在椎间孔处,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黄韧带和关节突。

这些结构的病变容易引起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相应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每对脊神经均含有四种功能不同的纤维成份①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②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③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④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粗短的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脊神经前支最为粗大,分布于颈、胸、腹,会阴和四肢的肌内与皮肤。

除第2-11胸神经前支仍保持明显的节段性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均相互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分布。

依据丛所在的部位不同,计有颈丛、臂丛、脑丛和骶丛。

脊神经后支多数较为细小,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发出后向后穿椎骨横突间隙,分布于项、背和腰骶部的深层肌与皮肤。

其中,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较粗大,称枕大神经,发布于顶枕部皮肤。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称臀上皮神经,分布于臀上区的皮肤。

第1-3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称臀内侧皮神经,分布臀内侧区皮肤。

臀上皮神经和臀内侧皮神经的病变,可致腰腿疼痛。

脊膜支极为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

交通支也细小分支,连接在前支起始部和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1、颈丛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附图),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方,颈丛的分布有皮支和肌支。

(1)皮支:颈丛的各皮支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颈深筋膜浅层,至浅筋膜内,分为数支。

主要皮支有:①枕小神经(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郭背面上部的皮肤。

②耳大神经(C2-3)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后,向前上方斜越该肌表面,分布于耳郭,肋腺表面及乳突表面的皮肤。

③横神经(C2-3)向前内横越胸锁乳突肌的表面,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④锁骨上神经(C3-4)行向外下方,分成内侧,中间,外侧三组,越过锁骨成面,分布于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

(2)肌支肌支有多条分支,其中以膈神经(C3-5)最为重要,膈神经为混合神经,先在前斜角肌上端外侧,继而经其前方下降,至其内侧,穿过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