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1.新陈代谢不包括DA. 物质交换B. 能量交换C.D. 自我复制E. 合成代谢 2. 关于刺激的定义,正确的是 C A. 外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的变化 C. 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D. 环境的一切变化。
3.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C A. 静息电位值 B. 动作电位幅度 C. 阈值(阈强度) D. 局部电位4. 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地位的是 A. 神经 - 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D. 体液调节E. 自身调节5. 下列生理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 A. 排尿反馈B. 排便反射C. 体温调节(或降压反馈) 6. 机体内环境是指 B A. 血液 B. 细胞外液 C. 7. 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 A A. 血液 B. 淋巴液D. 组织液E. 脑脊液 8.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C A. 单位膜 B. 神经肌肉接头 D. 三联管 E. 终池 9. 不属于反射弧五个环节之一的是A. 感受器B. 传入神经 D. 突触 E. 效应器 自我更新E. B C. D. 体液 C. 阈电位 反馈调节血液凝固 E. 分娩 D. C. C. 细胞内液 房水 反射弧 反射中枢 10. 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 反应 B. 适应 C. D. 正反馈 E. 反射 1 1 .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相对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 神经调节 B.D. 负反馈E. 12.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幅度小适应 E 负反馈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正反馈调节 E B. 调节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泛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且缓慢 E. 反应迅速,局限 . 准确 1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A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自身调节 E. 以上都不是 14. 可兴奋细胞包括 A A. 神经细胞,肌细胞 ,腺细胞 B. 骨细胞,肌细胞 C. 神经细胞,腺细胞D. 腺细胞,肌细胞E. 神经细胞,肌细胞15. 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唾液腺、胃腺和胰腺分泌属于A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 自身调节E. 反馈调节16. Na+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B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入胞作用17.02和C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A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入胞作用E. 出胞作用18. 形成Na+, 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EA. 安静时K+比Na +更易穿透过细胞膜B. 兴奋时Na+比K+更易穿透过细胞膜C. K +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D. 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E. 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钠泵)19. 引起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CA. 单纯扩散B. 载体易化扩散C. 通道易化扩散D. 主动转运20. 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的转运方式是AA. 主动转运B. 单纯扩散C. 易化扩散D. 入、出胞作用21. 非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是通过CA. 主动转运B. 单纯扩散C. 易化扩散D. 出、入胞作用22. 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D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K +易化扩散的结果D. 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E. 细胞膜ATP的作用23.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时一70mv当变一80mv时称为CA. 去极化B. 复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极化24.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为AA. 静息电位B. 动作电位C. 局部电位D. 阈电位25. 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AA. K +B. Na +C. CL -D. Ca ++E. H +26. 根据Nernst公式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
在实验中改变神经细胞外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大小产生影响BA. K +浓度B. CL -浓度C. 温度D. PHE. 缺氧27. 细胞膜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BA. Na +B. K +C. Mg2 +D. Ca2 +E. CL -28. 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是BA. K +B. Na +C. Mg2 +D. CL -E. Fe2 +29.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A. Na +B. K +C. CL -D. Ca2 +E. Mg2 +30.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BA. K +平衡电位B. Na +平衡电位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D.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单位之和31. 促使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离子是DA. K +B. Na +C. CL -D. Ca2 +E. H +32. 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DA. 刺激强度B. 刺激时间C. 阈电位水平D. 细胞内.外的Na+浓度E. 神经纤维直径33. 动作电位的峰值相当于AA. Na +的平衡单电位B. K +的平衡电位C. Ca+ 的平衡电位D. Mg+ 的平衡电位34.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跨膜电位达到BA. 局部电位B. 阈电位C. 峰电位D. 静息电位35. Na + —K+泵活动在同一时间排出的Na+ B和摄入的K+数量之比为A. 1 :1B. 3 :2C. 2 :3D. 4 :336. 活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CA. 兴奋B. 抑制C. 兴奋性D. 反射37. Na+ 通道的阻断剂是AA. 河豚毒B. 阿托品C. 酚妥拉明D. 四乙基胺38. 神经纤维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的最多次数取决于CA. 组织的兴奋性B. 刺激频率C. 绝对不应的长短D. 动作电位的幅度E. 刺激强度39.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化学递质是AA. 乙酰胆碱(Ach)B. 去甲肾上腺素C. 肾上腺素D. 5 —羟色胺E. 神经肽40. 形成终板电位Na+内流的跨膜转运方式是EA. 单纯扩散B. 载体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电压门控通道E. 化学门控通道41. 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A. 为零B. 小于正常C. 大于正常D. 无限大E. 正常 42.应用箭毒后骨骼肌不能收缩其原因是 DA. 接头前不能释放递质B. 接头前不能发放神经冲动C. 递质不能及时失活D. 箭毒能与 Ach 争夺终板膜上的受体通道E. 肌肉结构受到损伤 4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CA. Ach 释放减少B. Ach 释放增强C. 它与胆碱脂酶结合使其失效导致 Ach 堆积D. 胆碱脂酶活性增强E. 终板膜上受体增多44. 在神经—肌肉接头中清除 Ach 的酶是CA. ATP 酶B.单胺氧化酶C. 胆碱脂酶D.腺甘酸环化酶45. 重症肌无力的病变部位在DA. 周围神经B.横纹肌C. 脊髓前角细胞D.神经肌肉接头处E. 大脑皮层运动46. 兴奋—收缩偶联的偶联因子是 DA. K +B. Na +C. CL -D. Ca2 +E. H +47.静息电位相当于何种离子的平衡电位BA. Na +B. K +C. CL - 48. 运动神经切断后所支配的肌萎缩是因为失去神经的 A. 传导作用 B. 支持作用 C.D. Ca2 + DE. Mg2D. 营养作用E. 支配作用 49. 动作电位下降支是——过程 CA. 去极化B. 反极化C. 负极化D.50. 触发骨骼肌收缩的物质是 DA.Na + B. K + C. CL -D. Ca2 +E. Mg2 + 51.触发骨骼肌收缩的 Ca2+来源于EA. 横小管B. 细胞外液C. 细胞丝D. 粗肌丝E. 终末池 52. 局部电位的特点是 DA. 具有全或无现象B. 能传导C. 有不应期D. 呈电紧张性扩布,可总和;幅度随刺激强渡增加而增加53. 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 K +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B A. 前者大 B. 前者小 C. 两者相等54.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 DA. 无不应期B. 可以总和C. 呈电紧张性扩布. 有全或无现象, 可传导。
允许作用超级化 D. E. 极化以上都不对第二章血液1.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后者无E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白蛋白E. 纤维蛋白千克体重的正常人其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CA. 30L 与2LB. 20L 与2LC. 30L与4LD. 20L 与4LE. 10L 与4L3.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液中CA. 红细胞数量B. 白细胞数量C. 血浆蛋白含量D. NaCl含量E. 葡萄糖含量4.红细胞比容是指AA.红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B.红细胞容积与血浆容积之比C.红细胞数量与全血量之比D.红细胞容积与白细胞容积之比E.红细胞容积与血红蛋白容积之比5.维特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主要因素是EA.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B.红细胞的脆性C.红细胞膜的通透性D.血浆胶体渗透压E.血浆晶体渗透压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生产部位是DA.肺B. 脾C.心D.肾E. 肝7.红细胞的成熟因子是EA. 铁和蛋质B.内因子C.促红细胞生成素D.雄激素E.维生素B12 和叶酸8.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CA.产生抗体B.产生肝素C.吞噬外来异物D.参与过敏反应E.产生慢反应物质9. 能产生组织胺和肝素的白细胞是C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10.无论内、外源性凝血,哪个凝血因子被活化,其后的过程是相同的A.川B. WC.IXD. XE. 幻11.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的机理是A. 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DB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激活物C.使凝血酶失去活性D.与血浆中的Ca2+形成不易电离的络合物E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12.在凝血过程中,能促进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物质是AA. 凝血酶原激活物B. 纤维蛋白原C. 纤维蛋白D. 5 —羟色胺E. 维生素K13. 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是BA. 给血者红细胞与标准血清相混合B. 给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相混合C. 给血者红细胞与给血者的血清相混合D. 给血者的血清与标准血清相混合E. 给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相混合14. 供血者为A 型,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血型为A. A 型B. B 型C. O 型D. AB 型E. 四种血型都有可能15. 关于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CA. 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B. 参与血液凝固C. 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D. 参与免疫作用E. 参与转运某些物质16.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错误的是DA.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B. 参与血液凝固C. 参与生理止血D. 参与某些物质运输17. 肌体细胞内液与血浆通常具有相等的BA. NA +浓度B. 总渗透压C. K +浓度D. 胶体渗透压E. Ca2 +浓度18.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BA.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D. 淋巴回流量增加E. 结合水减少,游离水增多19. 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区别在于AA. 起初因子不同B. 最后形成的凝血块不同C. 外源性凝血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D.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E. 不能激活因子X20. A 型标准血清与B 型血液混合时引起红细胞发生BA. 凝固B. 凝集C. 叠连D. 沉淀E. 聚集21. 输血时主要考虑BA.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 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C.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集D. 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22. 有关血量的叙述,错误的是DA. 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贮存血量B. 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C. 男性的血液总量较女性稍多D. 幼儿每公斤体重的血量较成人少E. 血量的多少与血压有关23.正常血液的PH 是EA. —B. —C.D. —E. — 24. 一次性急性失血超过总量多少就会显着影响人体和生命活动 A. 2% B. 5% C. 10% D. 15% E. 20% 25.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C A. 葡萄糖 B. 氨基酸 C. Nacl D. NaHco3 E. 脂质 26. A. B. C. D.E.E. 关于血小板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E 正常血小板总数为(100— 300 )X 109/L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释放、收缩等特性 血小板主要在骨髓生成 血小板在肝 . 脾脏破坏 血小板只有参与凝血的功能 某人红细胞表面抗原是 A. BB. B 型 血型 27. A. A 型 D. AB 型 E. Rh 28.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 D 抗原,该人的血型是 DC. O 型A. % 的 NaclB. 10% 葡萄糖 D. % Nacl 和 5%葡萄糖29. 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 铁、维生素 B12 B. C. 蛋白质、叶酸 D. C. 5%Nacl E. 10% 尿素 E 叶酸、维生素 B12 蛋白质、维生素 B12 E. A 铁、蛋白质30. 肝素抗凝血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 肝素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增强抗凝蛋白质的活性; 胞释放组织途径抑制物(TFPI )等抑制凝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