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因;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并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难点】一、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罗斯福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一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使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又成功地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可以说一战后,美国成了当时世界经济中心,经济曾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1929年,胡佛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讲中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

”“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可是,短短八个月后,美国却流传着一则悲凉的幽默话:“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下去。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美国能走出低谷吗? (出示课题:第2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什么是经济危机?请同学们根据政治经济学并结合教材,思考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能否避免或根除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㈠何谓经济危机?什么是经济危机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几段资料吧。

(出示资料,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是什么原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经济危机呢?(出示第二小标题)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这次危机与以往的危机一样,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这就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要协作。

但是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不断扩大再生产,打破平衡,激化各部门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这一矛盾的形成在美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㈢经济危机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第49页第二段后讨论,教师总结)第一,范围特别广。

由于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又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又使危机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

从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

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㈣经济危机的影响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的小字及《美国旧金山等待领取救济金的平民》插图,使学生认识到失业的严重性和就业的困难。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落、流离失所。

1929年3月,美国第31届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时曾吹嘘“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但到头来美国广大劳动人民都由于付不起房租,而只好住在用破烂铁皮木板搭起的临时住房里。

人们把这种贫民住房区称为“胡佛村”。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3、30年代的大危机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从局部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在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各国都急于寻找出路,那么,美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学生回答:罗斯福新政。

出示第二子目)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㈠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师导)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筹莫展。

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

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出示第二小标题)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课件或幻灯出示罗斯福的照片和生平简介)罗斯福身残志坚,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刀阔斧地对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施新政。

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令。

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

新政首先从哪个生产部门开始?(学生回答:金融业。

)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这次经济危机最初是由金融危机引发,追根溯源,罗斯福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他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经营状况不佳的勒令清盘。

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障公司,保证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复银行信用。

到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

银行信誉的恢复,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的联合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上。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面对庞大的失业队伍,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紧急救济,并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这些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这种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几天有何启示呢?第三,调整农业政策。

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㈢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及评价(指导学生看51页回答,教师总结)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学生回答:不能)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就不可能消除这一基本矛盾。

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但它在很多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活跃起来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课堂小结: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

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

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练习巩固】一、练习册相关习题二、讨论:今天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