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诉笔记

刑诉笔记

刑事诉讼法学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陈瑞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左卫民:《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授课计划专题一: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专题二: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专题三:刑事诉讼构造专题四: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性措施专题五:刑事公诉程序专题六:刑事诉讼中的错案救济与一事不再理专题七:刑事诉讼论文的写作专题一: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三对基本概念: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效率与公正讨论:中国刑事诉讼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专题二: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什么是“原则”1、根据《辞海》的解释,原则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

2、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法律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原理或者规则,作为其他原理或者规则的基础和源泉的综合性的原理或者规则;关于行为、程序或者法律决定的已经固定的原理。

原则是被清楚的规定的,除非一个更加清楚的原则的规定,不能加以证明或者推翻。

原则是某一门学科的核心部份。

”二、刑事诉讼原则的功能1立法准则功能2司法准则功能(1)、直接作为裁判的依据(2)、解释刑事诉讼法的依据(3)、补充法律漏洞三、刑事诉讼原则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一)法定化与宪法化(二)国际化四、刑事诉讼原则的体系三个层次:全局性原则——与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具有直接联系;基础性原则——涉及诉讼职能关系及行使;技术性原则——与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程序具有直接联系。

(一)全局性原则包括程序法定、司法独立、国家追诉、无罪推定、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程序参与、有效辩护、强制性措施限制适用与适度、诉讼公开、社会参与、诉讼及时、一事不再理。

(二)基础性原则包括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对抗、不告不理、令状原则、证据裁判、自由心证。

(三)技术性原则包括强制侦查法定、起诉便宜、直接言词、审理不间断1、程序法定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立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诉讼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二是司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刑事程序来进行。

程序法定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共同构成法定原则的内容(2)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7条规定,“除非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不得控告、逮捕和拘留任何人。

”1791年法国宪法对此加以确认,并陆续被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吸收。

德国基本法第1-20条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法制国家程序原则,即程序法定原则。

《日本国宪法》第31条规定规定;规定;“任何人,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剥夺其生命、自由或者衜其他刑罚。

”在英美法系国家里,刑事程序法定原则具体表现为“正当程序”(Due Process),其基本含义为“除非事先经过依据调整司法程序的既定规则进行的审判,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财产和法律赋予的其他权利。

”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尽管在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是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渊源,但随着议会制定的成文法增多,程序法定原则的作用日趋突出,即便是判例,在遵循先例原则的作用下,也仍体现出程序法定的理念。

归纳美国法学界的多数人意见,正当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1、任何人在被依法证明有罪之前应被推定无罪;2、任何人的身体、住所、财产不经法定程序不得被搜查、扣押或受侵犯;3、在刑事程序中不得被迫自证其罪;4、被告人享有律师帮助权,如果被告无钱聘请律师,政府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5、被告人有权知道被指控的性质、内容和理由,且享有公正的陪审团迅速、公开审判的权利;6、在提起公诉时要求证明该案件的证据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序,这一责任在起诉方;7、被告人的同一罪行只能被审判一次。

所以美国最高法院将正当程序解释为“在美国人民的传统和良心中被认为是基本的权利。

”2、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指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他看作是无罪的人。

其基本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如何确定一个法律上无罪的人有罪。

(二)在法律上无罪的人被定罪之前如何对待他。

我国对于无罪推定原则曾经长期持批判态度。

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并没有完全肯定无罪推定原则,只是在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3、有效辩护原则基本要求:(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辩护权;(2)应当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合格的能够有效履行辩护义务的辩护人为其辩护,包括审前阶段的辩护和审判阶段的辩护,还应当包括执行阶段提供的法律帮助;(3)国家应当确保上述1、2得到实现。

4、强制性措施限制适用与适度基本要求:强制性措施的适用,应当与犯罪的严重性、嫌疑程度(掌握证据的充分程度),以及案情的禁忌性和必要性相适应。

价值蕴含:(1)体现了人权保证理念(2)是无罪推定的必然要求五、我国刑事诉讼原则的体系审判公开法律适用平等宪法性原则有权辩护检察法院独立民族语言使用三机关关系原则体系三权专属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检察监督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原则 定罪权专属程序法定保障诉讼权利群众路线法定不追诉1、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前提,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分工负责的保障,只有实现互相制约才能防止出现偏差 2、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立案监督 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如果认为有错误,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侦查监督 通过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对侦查过程中的违法情况有权提出纠正意见,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意见通知书》审判监督 对于法院审判过程中出现的违法情况,可以在庭审后,由检察院提出纠正违法的意见;注意:第一,庭审中不能提出,保障法院权威;第二,以检察院的名义提出而不是以检察人员个人名义。

对于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裁定提出抗诉,以提起第二审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监督 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派员临场监督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执行;对刑罚执行机关收押、监督、改造、释放罪犯的活动进行监督 对执行中的刑罚变更(减、假、保)进行监督问题思考:第一,谁来监督检察机关?第二,监督权与追诉权是否冲突?第三,事后监督效果是否理想?第四,监督权是否会妨碍司法独立?六、国际刑事诉讼基本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司法独立原则3、无罪推定原则4、有效辩护原则5、平等对抗原则6、诉讼及时原则7、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8、国家追诉原则专题三:刑事诉讼构造命题:刑事诉讼构造与目的密切相关思考:为什么?刑事诉讼目的目的之界定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通过国家法律体现出来;2是国家所奉行的刑事诉讼价值观念在立法上的集中体现;3刑事诉讼目的深刻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等。

现代刑事诉讼目的的层次性(一)根本目的:维护宪政体制和秩序意所欲达 刑事诉讼的根本、宗旨 哲学范畴刑事诉讼领域(二)直接目的:直接目的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诉讼目的观)1、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犯罪控制:团体主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正当程序:个人主义——尊重和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2、实体真实主义:为寻求实体真实服务3、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相统一: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实现实体真实惩罚犯罪我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权刑事诉讼目的基本学说开释犯罪实体真实惩罚犯罪国外法秩序和平正当程序我国理论界关于刑事诉讼目的基本观点: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反思与定位工具主义诉讼目的观之反思、纠偏、平衡刑事诉讼目的定位:权力的有效性权力的正当性刑事诉讼构造刑事诉讼构造的含义:指受一定诉讼目的决定并制约该目的的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及控辩审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横向构造刑事诉讼构造纵向构造横向构造:指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在各主要诉讼阶段中的法律关系的格局,在刑事诉讼的任何一个点上,都存在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的关系,并且构成相应的格局。

横向构造着眼于三方诉讼主体在各个程序横断面上的静态关系。

纵向构造:指控诉、辩护和裁判三方在刑事诉讼程序中顺序方向上的相互关系的特点。

纵向构造更加强调三方在整个诉讼程序流程中的动态关系。

刑事诉讼结构的概况国外:帕卡(美):犯罪控制模式、正当程序模式;家庭模式、斗争模式(美):弹劾模式;达马斯卡(美):当事人抗争模式、非当事人对立模式;松尾浩也(日):正当程序模式与实体真实模式国内:国内较早研究这一理论的是李心鉴刑事诉讼结构,又称刑事诉讼形式、构造、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经日本传入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要素(一)控诉权主体公诉主体:刑事警察与检察机关自诉主体: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二)辩护权主体自行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独立辩护:律师及其他辩护人(三)裁判权主体程序性裁判:法院或者其他裁判主体实体性裁判:法院刑事诉讼构造的理论及模型(一)理论观点1、帕卡: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犯罪控制模式:注重效率与打击犯罪的效果正当程序模式:注重公正与打击犯罪的方式背景:美国20世纪60年代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主导的变革。

改革后果:美国刑事司法从流水作业转为障碍赛。

2、格里费斯:争斗模式和家庭模式家庭模式把利益调和与爱的理念作为前提。

认为国家与被告人之间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此惩罚与保障也具有了统一性。

从此意义上,帕卡提出的两种模式均为争斗模式,而家庭模式强调对犯罪人的尊重与关切,注重刑事司法的教育功能。

3、达玛斯卡:职权纠明模式和当事人抗争模式职权纠明模式:刑事诉讼的开始不是由双方的纷争开始的,而是由官员调查犯罪的嫌疑引起的。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查明事实真相。

——以集体主义为理念当事人抗争模式:刑事诉讼是在形式上平等的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刑事诉讼的目的在本质上是解决纷争。

——以自由主义为理念4、达玛斯卡:阶层模式和同位模式——从权力行使者角度进行的划分阶层模式与职权主义相符——以官僚制发达为前提同位模式与当事人主义相符——以协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为目标(二)制度模型1、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2、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3、两大法系的融合:混合式中国刑事诉讼构造模式理论简介 法官我国学者: “三角形构造”公诉人:控方 法官:审判控方、辩方、审判方,三方构成了三角形结构正三角结构倒三角结构线性结构 控方 辩方 被告方:辩方线型结构控方+法官 被告运行中的刑事诉讼结构侦查阶段 起诉程序 审判阶段刑事诉讼构造如何变革调整诉讼构造的基本理念与原则1、控审分离(不告不理)2、裁判者中立3、控辩平等对抗课堂讨论:根据刑事诉讼目的与价值以及法理学的相关知识,思考我国刑事诉讼结构的改革 明显具有纠问式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