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毛女

白毛女

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摘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

其中1945年歌剧《白毛女》首次在延安的公开演出,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形式的成熟。

它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做了很好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对中国歌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歌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

本文分别对《白毛女》的诞生、历史意义、它对当代中国歌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歌剧现存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字中国歌剧;白毛女;里程碑;发展前言上世纪20年代,中国歌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出了第一片嫩芽,经过30年代的探寻与摸索之后,终于在40年代,一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歌剧——《白毛女》诞生了,它使中国歌剧走上了新的发展期。

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萌芽期和探索期之后,孕育出了《白毛女》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萌芽期由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作为启蒙性开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对西方歌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歌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体裁形式。

包括:山东省立剧院的历史题材歌剧《岳飞》、《荆轲》;以抗日根据地为原型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40年代的以《秋子》最为著名,它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佳作。

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这种形式的歌舞剧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

一、《白毛女》的产生歌剧《白毛女》是根据1940年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的,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

一九四五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记录本。

这个故事在四十年代初开始流行于河北省的阜平一带。

主要内容是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

这些生动的情节立刻吸引了鲁艺的师生们。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部大型的、在现有故事情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新型歌剧。

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王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一九四五年五月,《白毛女》在延安开始公演。

第一场的观众是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

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出席观看。

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在革命面临新转折的关头,有预见地肯定了《白毛女》的创作鼓舞了全体创作和演出人员。

该剧在延安演出三十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一九四六年,他们来到张家口继续演出,并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对剧本作了重要的修改。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修改,使《白毛女》日臻完美。

《白毛女》的剧本很快传到国统区,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高度赞扬。

二、《白毛女》的历史意义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当时延安的观众,引起轰动,而且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一座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其艺术性和重要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该歌剧不仅吸收民间音调作为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运用戏曲、说唱等音调,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与利用来刻画各种人物性格。

整个歌剧的音调都是以民间音乐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造的。

例如喜儿的主题主要是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以及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调基础上而加以发展的。

杨白劳的主题则是以山西民歌《拣麦根》为基础的;而农民赵老汉和王大春的主题是以山西民歌《胡桃树开花》为基础加以发展的。

地主黄世仁以及狗腿子穆仁智的音乐虽然看不出具体引用的是哪一首民歌,但从他们音调和音乐形象的特点来看,则更多的是吸取了民间戏曲和说唱的因素。

黄世仁母亲的主题则大多引用了民间佛曲的音调(剧中黄母是一个表面信佛实际内心狠毒的老婆子)。

这样的创作手法使整个歌剧的音乐听起来很富有中国的民族韵味,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所喜爱并在群众中得到流传。

第二、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

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极大的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如,《扎红头绳》片段,描写喜儿与爹爹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既反映了喜儿天真活泼,也表达了杨白劳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这段音乐同以后两位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人民群众的形象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曲家主要是运用重唱与合唱来刻画的。

尤其是在第五幕最后群众大会一场,作曲家紧密地根据剧情的发展,有机地将独唱、重唱和合唱相互结合成一个大的整体。

其中合唱《太阳出来了》,是剧中所有合唱中最有特色,流传最广。

这首合唱是当躲在山洞里生活了三年的喜儿被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从山洞中解救出来时大家所唱的,当时舞台上升起了火红的太阳,象征着黑暗统治被打垮,几千年来受苦的人民得到了解放。

合唱一开始就很豪迈的以太阳的形象来刻画人民翻身的欢腾感情。

为了刻画这种形象,作曲家不仅在旋律上强调了上行的跳进,而且在调性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四度上行的移调,使主题再现时得到更高昂、更有力的发展,合唱曲的后面两部分主要是以齐唱的方式来表达的,从曲调的发展来看,主题形象的发展是很丰富的。

它表达了人民对喜儿失踪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人民对能把喜儿救出来的内心欢喜;最后又唱出人民通过喜儿这件事对新旧社会的认识。

因此可以说这首合唱是全面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第三、歌剧《白毛女》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的运用了生活题材,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作为创作的素材。

在水深火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上下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潮中,人们普遍期盼救世主的到来,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为人们带了福音。

文艺创作需要老百姓的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的越老,就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歌剧的创作者也就是遵从毛泽东延安《讲话》的指示精神,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辛酸。

《白毛女》的歌剧素材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

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白毛女》。

三、《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影响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的美学品格。

《白毛女》的创作,激发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

解放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的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高潮”。

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

这些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上与《白毛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艺术成就上他们都没有超出《白毛女》的水平。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但仍有一种是参照《白毛女》创作经验,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的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板腔或话剧加唱等手法,这种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沿着正统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拓展,将歌剧的综合美感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

这种探索剧目较多,但就其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正统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则是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考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

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风流年华》、《友谊与爱情》,但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很少。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党的儿女》,它依旧沿袭了《白毛女》的创作路子,将歌剧这一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思想性、艺术性较为统一,也有一定影响的新时期的新歌剧,在公演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好评。

结语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民族歌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国歌剧的创作与发展停滞不前。

我认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歌剧的创作与歌剧演员的缺乏。

当今现状是:对于作曲家来说,创作歌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小于写流行歌曲的经济效益;而且歌剧创作的难度要求创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使歌剧的创作队伍萎缩,所以加强歌剧音乐创作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部好的歌剧要深入人心,就必须体现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要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广大人民达成共识,这样的作品才能受欢迎。

中国歌剧自诞生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着实短暂。

所以,“有些人士指出‘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比较晚,从整体上包括创作、演唱等都很难与国际上的一流歌剧院接轨,所以目前歌剧艺术的市场萧条。

低谷徘徊实属正常’。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优秀歌剧的创作与中国歌剧的历史长短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与实际,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抛弃时代和群众,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参考文献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⑵汪毓和.我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J].音乐研究,1959(03)⑶贺敬之.《白毛女》五十年[J].新文化史料,1995(02)⑷王畅.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5)⑸瞿维张鲁.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J].新文化史料,1995(02)⑹王芳.试论《白毛女》对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报,2005(04)⑺周静.论中国新歌剧艺术的发展轨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4)⑻万和荣.重新审视歌剧《白毛女》的优秀“品质”[J].文艺争鸣,2010(14)⑼胡士平.歌剧《白毛女》的魅力[J].人民音乐,2005(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