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景观设计学考研题型,名词解释概念汇总

北大景观设计学考研题型,名词解释概念汇总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2014年考试科目之一:682景观设计学原理(包括生态学基础、综合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基础)Q: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危机A: (1)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

村落从选址开基,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

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

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这种平衡变得非常脆弱。

因此,来自城市规划师们的“手术刀”对这样一个脆弱的乡村生命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

<BR><BR> (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将面临严重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

一旦乡村盛行追求起欧式别墅、小洋楼之流,可能势头会比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

<BR><BR> (3)草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破坏:随着乡土遗产景观的消失,民间的草根信仰体系将随之动摇。

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

如果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就很可能把城市的模式带到中国的乡村大地上:“风水林”被砍掉、弯蜒曲折的河道被填掉或被裁弯取直、祠堂被拆掉,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Q: 原始人类选择的"满意景观“”Q: 在理解的基础上论述A: 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其生活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

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具有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景观"的能力。

通过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长期生活过的典型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所满意的景观都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BR><BR> (一)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BR><BR> 典型的"满意景观"都具有一定的边缘结构特征,即它们都处在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地带上,具有一系列边缘效应。

首先,边缘生境的多样化和边缘带作为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为原始人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第二,在景观边缘带上,背依群山俯临平原,便于"了望--庇护"。

由于边缘带有山崖、河流等天然屏障,"易攻易守’,使防范和围猎效率都大大提高。

显然,边缘景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多方寻求食物和庇护的需求。

<BR><BR> (二)闭合与尺度及其效应<BR><BR> 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识别环境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所以,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尺度适宜的山间盆地、谷地及大平原之角隅满足了人对景观空间的这种要求。

<BR><BR> (三)豁口与走廊结构及其效应<BR><BR> 一个满意的景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沿河谷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

这一方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猎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类自身迁徙的必经通道;在不牺牲自己活动便利性的同时,原始人可以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当然,作为走廊的河谷,还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BR><BR> 可见,上述满意景观对原始人来说具有多种生态优势,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原始人对食物、庇护和空间运动的要求。

Q:中国当前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功能问题A: ①机械的功能区划带来城市效率低下<BR><BR> 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机械的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导致城市功能的低效。

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却仍然在沿用这一模式。

单一功能的城市开发,导致城市过分依赖功能体间的交通,最终使本来作为工具的汽车成为了城市的主人,而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成了依附。

<BR><BR> ②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BR><BR> 我们当今城市的所有结构和功能布局都是围绕汽车时代的模式来设计的。

不但毁弃了自行车和步行时代的路网结构,也放弃了混合型的单位制结构。

<BR><BR> ③“化妆”的城市代替功能的城市<BR><BR> 早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就批判过的,追求宏伟气派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大道、大型广场的设计,仍然被各个城市的规划决策部门追求。

这些城市化妆无助于改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状况,但却使城市交通变得更复杂。

<BR><BR> ④休憩系统的破坏<BR><BR> 汽车占去了步行空间,城市郊区的农田和自然地被分割、污染、侵占,阻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

<BR><BR> 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目的,相反,却把实现生活的工具,即生产和交通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目的,把汽车和机器当成城市的主人。

Q: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阻止城市蔓延的失败原因A: ①过于随意,各绿地元素和水陆生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BR><BR> ②可达性差,不易亲近,绿地和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BR><BR> ③被当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对抗和屏障,功能单一,缺乏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BR><BR> ④当外围发展压力增加时,这些绿地很快地成为投机和寻租空间;<BR><BR> ⑤它们被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式分割,支离破碎,很难实现应有的功效。

Q: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 SP)A: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是国家与区域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它是由河流、湿地、林地、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共同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生态网络,用以支持生物物种、维护自然生态过程、提供空气和水资源,提高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

Q:如何理解景观安全格局A: 景观安全格局途径把景观过程(如城市的扩张,物种的运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

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位置。

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他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景观安全格局强调在各种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阈限和层次,但这些阈限和层次都不是顶级的和绝对的,而是阶梯状的,不均匀的。

从而确定了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水平和相应的景观安全格局。

<BR><BR> 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

也可作为控制突发性灾害的战略性空间格局。

<BR><BR>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在恢复和重建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景观生态系统和有效地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Q:城市美化运动的积极和消极意义A: 城市美化运动阶段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促进了城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改善了城市形象,也促进了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师队伍的形成。

<BR><BR> 在更多情况下,"城市美化"往往被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极权欲和权威欲,开发商的金钱欲及挥霍欲,以及规划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所偷换,把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的目标进行城市中心地带大型项目的改造和兴建。

并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从而使"城市美化"迷失方向,使倡导者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

Q:城市美化运动的特征A: 第一、专注于纪念性和表面文章,将建筑或城市空间作为权力的符号,与此同时其乎全然不考虑规划所应达到的更广泛的社会目标;<BR><BR> 第二、为展示而规划,将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令观众激动,让参观者惊叹。

可悲的是,除了少数旁观者外,似乎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表演,而对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木然。

Q:如何理解场所精神A: 茫茫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神与灵,这便是现象学派所谓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种精神是自然和文化历史所给定的、人们所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外在力量。

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

这种精神蕴含在场所的性格和空间之中,前者是由自然和文化的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是环境的全部,后者是三维空间结构。

要使设计具有场所性,需要符合两个基本标准,即认同(Identity)和定位(Orientation)。

认同即使人类及其活动归属于某一环境。

通过认同,人类拥有外部世界,使人的设计与广阔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定位则是对空间的结构和秩序的认知和适应。

一个有意义的地方,必须是具有结构和秩序的。

设计的过程即是解读结构和秩序的过程,也是重建结构和秩序的过程。

Q:为何要反对"大树移植风"A: ①拆东补西,只为脸上贴金。

许多城市的"大树""古树",往往不是取之苗圃,而是来自农村的宅前屋后,或农田林网,或山区森林。

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异地环境为代价的,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强调局部"重点工程",只为脸上贴金,对改善城市及大地环境毫无益处。

<BR><BR> ②摧残生命,劳民伤财。

生长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树根深叶茂,与土地和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关系,而要将其移栽成活,必须伤筋动骨,以保证其上下水份平衡,去其根系,删其枝叶,加之长途运输,能成活者寥寥无几。

即便成活,好一棵参天大树,只落得个断臂之维娜斯,美其名曰:古树桩景。

此时此地绿化、美化之速成可谓劳民伤财。

<BR><BR> ③生态恶化,助邪遏正。

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土壤、生物、地被,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