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常见考题集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下渗e—蒸发A.abe B.acdC.abd D.bde2.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应是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下渗、d—地下径流、e—蒸发,参照选项可知A项正确。
第2题,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知选D。
答案: 1.A 2.D(2017·福建质检)下图示意某流域径流过程的不同环节,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个环节分别是()A.下渗、坡面流、壤中流B.壤中流、下渗、坡面流C.坡面流、下渗、壤中流D.坡面流、壤中流、下渗4.当降水量相同时,下列因素对径流过程的不同环节影响符合实际的是()A.地表起伏大,坡面水流慢B.植被覆盖密,截留雨水多C.岩体破碎多,地下径流小D.降水强度大,坡面下渗多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甲和河道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来源,而地表径流包括河道径流和坡面径流,则甲是坡面径流;丙是地下径流的组成部分,而地下径流包括地下河的径流和土壤中的径流,故丙为壤中流;乙是地下径流的来源,必然是地表水的下渗环节。
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则植被覆盖率高,截留的雨水较多,故B项正确。
地表起伏大、坡面水流快,降水强度大不利于坡面水的下渗,故A、D项错误;岩体破碎,利用地表水下渗,从而地下径流大,故C项错误。
答案: 3.C 4.B(2017·湖南湘潭二模)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
下图为40多年来新疆夏季0 ℃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A.冰雪融水B.雨水C.湖泊水D.地下水6.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解析:第5题,依据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约6 ℃的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夏季0 ℃层平均高度越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越高,而图中显示河流平均流量与夏季0 ℃层平均高度正相关,说明河流流量与气温正相关,再结合新疆地处内陆而降水稀少,可排除雨水,则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
第6题,河流径流量受气温影响大,而该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季节变化大,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内流河是消失在内陆地区的河流,故下游水量逐渐减小。
答案: 5.A 6.C(2017·长沙质检)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7~8题。
7.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C.乙河是L湖重要补给水源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8.对L湖东、西两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主导风向B.湖水盐度C.沿岸坡度D.土壤肥力解析:第7题,芦苇是淡水植物。
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甲河流入L湖,乙河流出L湖;则该湖西侧有甲河补给淡水、又有乙河起到排盐作用,而使西侧湖水为淡水,适宜芦苇生长;东侧盐度高而不适宜芦苇生长。
第8题,芦苇是淡水浅水域生长的植物,其生长受水面深浅、盐度高低和土壤肥力影响,与风向无关。
答案:7.D8.A(2017·北京东城期末检测)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A.降水B.地下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10.图示区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11.与黄河下游相比,松花江突出的水文特征是()A.水位季节变化大B.结冰期长C.含沙量大D.有凌汛解析:第9题,从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水循环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故D项正确。
第10题,图示区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没有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降水,因为降水属于大气活动,农业生产对大气活动影响小;开垦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对地表径流、下渗与蒸发都有显著影响,故C项正确。
第11题,松花江纬度高,气温低,冬季结冰期长,故B项正确。
两河均位于季风区,水位季节变化大;黄河下游含沙量较松花江大;黄河下游和松花江都有凌汛。
答案:9.D10.C11.B(2017·杭州质检一)读某河流水文站平均流量过程线补给类型分割图,完成12~13题。
12.若该河流位于我国,最可能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华北地区13.补给类型a、b、c、d分别是()A.季节性积雪融水浅层地下水雨水冰川融水B.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雨水C.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浅层地下水D.雨水冰川融水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解析:第12题,由图中流量数值可以看出,该河径流量小,冬季除深层地下水外,没有其他补给,即冬季易发生断流,因此最有可能为西北地区,B项正确。
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a 为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受温度影响大,夏季多,所以b代表冰川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在春季,夏季积雪消融完,补给消失,所以d代表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补给水量小,且在刚进入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所以c代表浅层地下水。
故D项正确。
答案:12.B13.D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15.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解析:第14题,读图可看出,图示时期两湖水体面积有时增加,有时减少,但变化基本同步。
第15题,在图示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不断变化,有增也有减,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4.B15.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2017·长春一调)读A、B两河流流量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6分)(1)A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2)A河在我国________地区最常见,河水靠________和________补给,B河在我国________地区最为常见,河水主要靠________补给。
(5分)(3)A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河径流季节变化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答案:(1)有两次汛期(4、5月和7、8月),流量较小,冬季出现断流有一次汛期(7、8月),流量小;冬季断流期长(2)东北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西北内陆冰雪融水(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
7、8月份降水量丰富河水上涨,形成夏汛。
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封冻,导致断流西北地区,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而断流。
17.(能力拔高题)读我国某区域图(图甲),该区域的乌梁素海(图乙)是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大型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分析图甲中的河流在图中所示河段的流量变化趋势及原因。
(8分)(2)简要回答②河段除流量外的其他水文特征。
(6分)(3)图甲所示河流为我国母亲河,历史上漕运发达,但清乾隆以后逐渐终止。
推断其漕运逐渐终止的原因。
(4分)(4)乌梁素海是________(咸水/淡水)湖,说出判断理由。
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水污染问题严重,简要答出其主要污染源。
(6分)解析:第(1)题,图甲所示为黄河从河套平原到河口的河段,在该河段,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河流流量越往下游越小。
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和结冰期等方面。
第(3)题,本题考查河流的航运价值,应主要考虑黄河航道和水文特征的变化。
第(4)题,乌梁素海和黄河相沟通,为淡水湖,其水污染的污染源应主要考虑生活和生产污水等方面。
答案:(1)逐渐变小。
原因:流经河套平原,农业用水量大;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缺少补给水源;蒸发和下渗强,损耗多。
(2)汛期在夏季;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堵塞河道;径流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4)淡水与黄河水系相联系,湖水通过黄河注入海洋。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含化肥、农药的农业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