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考点名称、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3.本试卷共10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冯健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崇尚自然、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上。
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
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道家的“与天为徒”、“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刻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提供了智慧的源泉。
美国物理学家J·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在我看来,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态智慧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说明。
这种说明强调了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应该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体育的发展不可否认地被置于生态环境当中。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道家思想使传统体育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
无论输赢,都被看作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缩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
道家心怀宇宙、关注苍生、顺应自然的观念既有宗教般的终极关怀,又有哲学般的理性智慧。
道家思想充满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它揭示了生命的存在、如何存在、生命的意义、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以及怎样协调和合等基本问题,以求得人本身的完善。
它使得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作用于优化人的心理和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
也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生态体育的特征,体现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贴近大自然,强调环境、体育人文之间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影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并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为人类创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节选自《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2期)1.下列关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B.道家思想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人类和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
C.道家思想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处于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D.道家思想是宗教的终极关怀,其理性的智慧是哲学般的智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道家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倡导人们对自然更加热爱,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B.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可以从道家“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的思想中找到智慧的源泉。
C.体育的发展遵循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D.传统体育受道家思想影响,不重输赢,把体育活动看作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道家的主张,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B.为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
C.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是我们民放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D.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生态体育的特征,决定了道家思想的整体自然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B.而闻者彰彰:清楚C.而绝江河绝:断绝D.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秉赋5.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角度来“劝学”,阐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第二段以雕刻“朽木”与雕刻“金石”作对比,说明“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结尾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
(7分)马嵬驿(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8.这首诗用了三个典故:一是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的故事;一是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一是杜甫写的《石壕吏》中的故事。
(3分)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2)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6分)价值三万元的橘子张世普一个杀人犯亡命逃窜了整整一年,来到小镇。
这时他已经浑身肮脏,衣衫褴褛,饥渴难耐,在一个水果摊前久久不想离开。
水果摊上的橘子深深诱惑着他,但是他已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钱,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是乞讨还是抢劫?逃犯慢慢把手伸向身上携带的尖刀。
就在这时,一个又大又圆的橘子忽然出现在心神不定的逃犯面前,逃犯感到有些意外,握刀的手不由自主松开。
原来,摊主已经注意逃犯好久,猜测他是想吃橘子而没有钱,于是拿起一个橘子递给他,说:“你吃吧,不要钱的。
”逃犯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橘子,大口吃了起来。
尔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三天之后,逃犯又来到那个水果摊。
这次还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几个橘子塞给他,逃犯欲言又止。
同上次一样,逃犯吃过橘子又匆匆离开。
晚上摊主收摊准备回家时,发现水果边放着一份顾客遗忘在那里的报纸,展开一看,顿时被惊呆。
原来上面大篇幅刊登了一个逃犯的通缉令,悬赏三万元给提供线索者,而上面的照片居然酷似刚才吃橘子的那个人。
摊主犹豫了,因为如果报警,也许意味着那个令人同情的乞丐将永远从世界上消失。
但是理智最终战胜了怜悯,摊主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
警察连续几天埋伏在小摊周围。
三天之后,逃犯果然又出现了,这次打扮得与照片上一模一样。
不过,看上去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没有进入警察的包围圈。
只是站在那里仔细扫视着四周。
摊主与警察们,紧张地注视着逃犯的一举一动,心提到嗓子眼。
因为街上人来人往,一旦逃犯发觉警察的存在,就会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而且他身上可能有刀,随时可以挟持人质,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站立许久的逃犯,有了行动,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缓缓掏出身上所带的尖刀,扔在了地上,随即举起双手坦然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警察蜂拥而上,没费吹灰之力,便把逃犯制服,立即要把他送到看守所。
已经戴上手铐的逃犯忽然说:“请等一等,让我跟水果摊老板说句话。
”警察有些迟疑,逃犯继续说:“我身上没带任何凶器。
”在警察的裹挟下,逃犯来到惊魂未定、不知所措的摊主面前,只是小声地说了一句话:那张报纸是我放在这里的。
然后,逃犯挂着满足的微笑走上警车。
摊主连忙找到那份报纸,发现反面赫然写着几行小字:我已经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谢谢你给我的橘子,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犹豫不决时,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
举报酬劳三万块钱就算是我的报答,我为我能帮助你而感到快乐……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不是因为没有恶念,而是因为很多善良的愿望被尘封在心底不为人知。
阻止恶念的形成也很复杂,但是给善良找一个拂去尘埃的理由常常很简单,仅仅是在一个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橘子、一口水、一个眼神。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时间是2006年3月23日。
(选自《四川文学》2007年第6期)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A.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人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如果人们能多给予他一些关心和帮助,可能更利于向好的方向转化。
B.小说的标题起到了制造错觉、暗示情节的作用。
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马上会产生阅读兴趣,急于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C.小说中摊主的一颗爱心,让杀人犯做出了自首的决定。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小说,来呼唤一种人性的回归。
D.小说开头“他已经浑身肮脏,衣衫褴褛,饥渴难耐”的一描写,与“我已经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遥相呼应,使杀人犯回报摊主的做法显得真实可信。
E.小说多次出现“尖刀”“刀”“刀子”等词语,以此来表现人物身份,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这是突出小说主题的最重要的安排。
12.小说中的摊主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