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的实验室检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许多研究将 LDL 分为两类: 分为两类: ①大而有浮力的LDL颗粒(LB-LDL),富含胆固醇; 大而有浮力的LDL颗粒(LB-LDL) 富含胆固醇; LDL颗粒 ②小而致密LDL颗粒(SD-LDL),含胆固醇较少。 小而致密LDL颗粒(SD-LDL) 含胆固醇较少。 LDL颗粒 • SD-LDL 颗粒小,更易进入动脉壁,更易与动脉壁上的糖 SD颗粒小,更易进入动脉壁, 蛋白结合、更易氧化、更易引起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使 蛋白结合、更易氧化、更易引起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 血管内壁损伤。 血管内壁损伤。
脂蛋白a 脂蛋白 Lp﹙a﹚
• 参考值: 0-300mg/L 参考值: • 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 女性闭经期后Lp(a)升高; 女性闭经期后Lp(a)升高; Lp(a)升高 新生儿Lp(a)水平为成人水平的1/10 新生儿Lp(a)水平为成人水平的1/10; Lp(a)水平为成人水平的1/10; 小儿6m Lp(a)水平达成人水平; 小儿6m后Lp(a)水平达成人水平; 6m后 水平达成人水平 妊娠期妇女Lp(a)有生理性波动; 妊娠期妇女Lp(a)有生理性波动; Lp(a)有生理性波动 黑人Lp(a)水平>白种人; 黑人Lp(a)水平>白种人; Lp(a)水平 LP(a)对同一个体相当恒定,但个体间差较大, LP(a)对同一个体相当恒定,但个体间差较大,因而参考值波动范围 对同一个体相当恒定 较大。 较大。
从十几岁开始
从30岁开始 岁开始
从40岁开始 岁开始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1997年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1997年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血脂异常发病率增高,AS增多 血脂异常发病率增高, 增多 血脂异常发病率增高 •20年流行病学资料 年流行病学资料 •借鉴国际上的防治经验 借鉴国际上的防治经验 •专业人员和群众对血脂异常认识 专业人员和群众对血脂异常认识
两种分类法的对应关系
密度 密度分类法
乳糜微粒( CM) 乳糜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颗粒 电泳分类法
CM 前β脂蛋白(preβ-LP) 脂蛋白(preβ (preββ脂蛋白(β-LP) 脂蛋白(β (βα-脂蛋白(α-LP) 脂蛋白(α (α-
2007年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年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年 月公布) (2007年5月公布)
《指南》内容 指南》
一、血脂与脂蛋白 二、血脂检测及临床意义 三、血脂异常分类 四、血脂异常的检出 五、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估 六、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和/或药物调脂治疗 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和/ 七、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治疗
降低LDL、VLDL,提高HDL 降低LDL、VLDL,提高HDL LDL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TG)
• 参考值:0.30-1.80mmol/L 参考值:0.30• 临床意义
循证医学分析说明,TG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分析说明,TG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发性增高: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TG血症 原发性增高: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继发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糖原累积病、 继发性增高: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糖原累积病、 肾病综合症、脂肪肝、妊娠中后期、甲状腺机能低下、 肾病综合症、脂肪肝、妊娠中后期、甲状腺机能低下、 胆道阻塞、急性胰腺炎等。 胆道阻塞、急性胰腺炎等。 降低: 先天性a-β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亢、脑梗死、慢性 脂蛋白血症、营养吸收不良、甲亢、脑梗死、 降低: 先天性a 阻塞性肺疾患等。 阻塞性肺疾患等。
脂蛋白的结构
胆固醇 磷脂 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 C 胆固醇酯 甘油三酯
载脂蛋白B-100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电泳法:根据脂蛋白颗粒大小不同和 颗粒大小不同 电泳法:根据脂蛋白颗粒大小不同和所含 分离方法
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不同,利用电 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不同, 泳将其分离。
超速离心法:根据各种脂蛋白中蛋白质和 超速离心法:根据各种脂蛋白中蛋白质和
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TG ) 和其他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循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 循环血液中的胆固醇和 TG 必须与特殊的蛋 TG必须与特殊的蛋 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 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 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 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临床常用的血脂检测项目
2003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制订 2003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制订 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TG) 脂蛋白 (HDL、LDL、VLDL、Lp(a)) HDL、LDL、VLDL、Lp(a)) 载脂蛋白 Apo A、Apo B
LDL- 医学决定水平(mmol/L) LDL-c医学决定水平(mmol/L)
ATP I 无冠心病 合适水平 接近理想 增高边缘 增高 很高 3.37~ 3.37~4.13 >4.14 3.37~ 3.37~4.13 >4.14 >3.37 <3.37 <3.37 ATP II 有冠心病 <2.59 <2.59 2.59~ 2.59~3.34 3.37~ 3.37~4.13 4.14~ 4.14~4.89 ≥4.91 ATP III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参考值:0.74-2.09mmol/L 参考值:0.74• 临床意义
增高: 增高:
长期从事体力活动、适量饮酒。 长期从事体力活动、适量饮酒。 遗传性家族性高α 脂蛋白血症。 遗传性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 药物影响:服避孕药、胰岛素、肝素、维生素E等。 药物影响:服避孕药、胰岛素、肝素、维生素E
总胆固醇(TC) 总胆固醇(TC)
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TC是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 参考值:3.35-5.7mmol/L 参考值:3.35•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明确的危险因子, 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明确的危险因子,与冠心病的发 病率呈正相关。 病率呈正相关。 原发性增高: 原发性增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继发性增高:肾病综合征、甲减、DM、胆道梗塞等。 继发性增高:肾病综合征、甲减、DM、胆道梗塞等。 减少: 甲亢、营养不良、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减少: 甲亢、营养不良、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5.17 mmol/L为合适水平,≥5.69 mmol/L为高危水平 mmol/L为合适水平 为合适水平, mmol/L为高危水平
血脂的实验室检测
检验科 林斌
为什么要重视血脂检测? 为什么要重视血脂检测?
• 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 病之一。 病之一。 • 多种因素的影响,血脂代谢异常患者增多。 多种因素的影响,血脂代谢异常患者增多。 • 对高脂血症和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治疗 对高脂血症和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 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险评估和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参考值:1.0-4.0 mmol/L 参考值:1.0•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 LDL-C LDL—— normal:<3.12mmol/L; normal:<3.12mmol/L; <2.6mmol/L <3.2mmol/L >4.9mmol/L 不形成斑块 心梗可能小 危险性120 危险性120倍 120倍
ATP III 对血清甘油三酯的医学决定水平
合适水平 临界增高水平 高水平 很高水平 <1.69 mmol/L 1.69~ 1.69~2.25 mmol/L 2.26~ 2.26~5.63 mmol/L ≥5.64 mmol/L
脂蛋白a Lp﹙ 脂蛋白a Lp﹙a﹚
• Lp(a)是与其它脂蛋白都无相关性的一种独立的 Lp(a)是与其它脂蛋白都无相关性的一种独立的 脂蛋白,是AS和CHD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脂蛋白, AS和CHD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 Lp(a)水平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基本不受 Lp(a)水平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水平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性别、年龄、饮食、营养、药物和环境影响,与 性别、年龄、饮食、营养、药物和环境影响, 高血压、吸烟、饮酒无关。 高血压、吸烟、饮酒无关。 • ATP Ⅲ也将其列于出现的危险因素中 Ⅲ也将其列于出现的危险因素中
降低: 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胆疾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胆疾病等。 其它疾病:糖尿病、慢性贫血、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其它疾病:糖尿病、慢性贫血、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高高密度脂蛋白血症(>2.6mmol/L) 高高密度脂蛋源自血症(> (>2.6mmol/L)
心血管疾病具有多种危险因素
肥胖
高血脂
缺乏运动
冠心病家族史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吸烟
高龄
糖尿病
房颤
1.健康的动脉血管内壁平滑,
管腔不狭窄,血液顺畅通过, 将所需营养及氧气输送至身体 各部,以满足新陈代谢和其它 生命活动的需要;
3.4血液内含有过多的 脂肪和胆固醇,它们 开始在血管内壁积聚 起来;
2.血液内含有过多的脂 肪和胆固醇,它们开始 在血管内壁积聚起来; .
5-6血脂肪沉积物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其中成分多数是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硬化斑块凸出,使管腔变狭窄,血流不通畅,心绞痛就会发生。 这种病变可以是稳定的;或者进展为脆弱或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引起血栓形 成,很可能完全阻塞血管,中断血流,终止对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给,导致急性 冠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