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发型演变先秦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
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
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
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
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
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
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
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氏族社会的披发氏(据甘肃、青海出土彩陶绘)殷商戴帽箍男子发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剪发梳辫男子发式“总发至顶,脑后垂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双丫角童发(传河南安阳出土玉雕)殷商辫发盘顶男子发式(河南安阳小屯出土)西周双笄发式(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西周披发式(玉雕)战国梳双辫女孩头形(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战国梳垂髻发式(玉雕)战国舞女发式(玉雕)战国梳垂髻舞女发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战国士兵头形(故宫博物院雕像)战国爵弁头形战国时期楚国男子(左二人)女子长辫双鬟(右二人)发式(据战国楚墓彩俑绘制)战国爵弁头形(塑像)秦、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
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
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
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
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
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
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
“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
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
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
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
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
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
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
“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
《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由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
“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
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
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战国梳双丫童发形(河南辉县出土陶俑)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武士发式(陕西秦兵马俑馆)秦代少妇发式汉代宫女发式汉代宫女高髻发式汉代女子分髾髻发式汉代女子垂髻发式汉代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汉代妇人双环灵蛇髻发式汉代士人双丫髻发式汉代文人发式汉代女子环髻发式汉代女子辫发式秦末汉初女子椎髻发式(陕西临潼)秦男子椎髻发式汉代戴帽男子发式汉代武士发式汉代女爱双鬟步摇发式(据《女史箴图》)汉代盛妆舞女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婢高髻戴花钗发式汉代女子双环髻发式汉代宫女单环发式汉代女子双丫髻发式汉代舞女垂云髻发式(彩俑)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
自东汉末年起,各路豪强频繁征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进而由司马氏建立了统一的晋朝。
然而,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诸王混战及北方少数民族割据的局势。
晋灭之后,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形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时期。
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
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当地广大的汉族相互杂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机会。
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风俗的融合,促使这一时期的民风与民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人们的发式妆饰,自然也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
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式造型崇尚高与大,“太之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
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
”《晋书·五行志》详细记载了为达到发式造型高与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头,甚至于借头,其形式同我们今天在戏剧化妆中使用的假头套相类似,只是外观上要求假头套高大得多。
其中的“蔽髻”是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髻上镶有诸多饰件,在宫中还以饰件的数目多寡,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佩饰。
与此同时,受各种不同文化及习俗相互交融的影响,发式及妆饰多种多样,无奇不有。
杂记中曾记录:魏有灵蛇髻、反绾髻、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涵烟髻;晋有缬子髻、坠马髻、流苏髻、蛾眉惊鹄髻、芙蓉髻;宋有飞天髻;梁有回心髻、归真髻;陈有凌云髻、随云髻;北族室韦有叉手髻;北齐有偏髻等。
灵蛇髻:《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因蛇的形与神给创作者以启迪和遐想,将其仿之为给。
且不论传说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则始终生动优美,变化无穷,决不雷同,故谓之“十不得一二也。
”侧也许就是不仅为当时的妇女所偏爱,而且为后世所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反绾髻:属高髻中的一种发式,《国宪家猷》载:“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
”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发式是当时宫中贵妇的主要髻发,其梳理法是将头发向后聚拢,并用丝带结扎,再分成若干股不等份,然后再翻绾成各种式样不同的反绾髻。
如编梳成惊鸟展翅欲飞的“警鹄髻”,编梳成单刀式及双刀式的“翻刀及”,将多股头发翻绾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样式之多,全凭各种编梳,反绾的手法不同则样式各异,手法百变则样式万千。
另在反绾的及下留一条发尾,使其垂于背后,一称“燕尾”亦称“分髾髻”,与汉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
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
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中,就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记载。
汉代舞女垂云分髾髻发式(彩俑)晋代侍从鬟给发式晋代侍从双鬟发式南朝宫女双鬟发式(《烈帝图》)北魏女子大十字髻发式(西安草场坡出土伎乐俑)隋、唐、五代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灭北周后,始建隋朝。
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
农业、手工业由此而恢复并发展。
然而,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淫逸,发动战争,以至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李渊父子乘机于公元618年重新统一中国,建立唐王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据《唐六典》载,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达三百余个,中外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唐文化艺术融中西文化艺术风格于一体。
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
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
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当时一些发式取名为云髻、云鬟、云鬓等,是一种极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鸦、云、绿云青云、青丝等常被古人喻为妇女头发又密又黑之貌。
“宝髻”是将金银、宝玉、珠翠饰于髻上,“乐游”则是将当时的一座宫殿名用于髻名,“愁髻”等则与当时的画眉及面妆相联系。
面妆则有额熏、眉黛、红粉、口脂、花钿、装靥等。
有施于额间、亦有施于两鬓,还有点缀于嘴角二侧。
鬓式又与发式相配,各式鬓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
其名诸如蝉鬓、云鬓、雷鬓、丛鬓、轻鬓、圆鬓等。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
《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
”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
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
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
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
李贺诗句“峨髻愁暮云。
”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
凤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似凤而得名,装饰金翠凤凰。
欧阳洵的《凤楼春》载“凤髻绿云丛”,即指此种发式妆饰。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
”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
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