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

中国古代发型发展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

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

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

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

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

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

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

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

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

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

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

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

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

《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

”二为以绳束发成髻。

《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

”三为以笄贯发成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中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是为以笄贯发成髻之明证。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

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

《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

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

”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编发。

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纹陶盆上即绘有梳着发辫的舞蹈者。

2.三代时期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

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妇女双用发笄,将之斜插于发髻两旁。

笄的形式多样,有的雕成双鸟,状如鸳鸯。

商代的妇女有梳双鸡双髻的习俗,是为吉祥的象征。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玉人,即为商代笄饰之男女,他们所梳的发型就是双鸡双髻。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

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发髻,髻上斜插有两根木笄。

周代的妇女还有梳高髻的习俗。

传说周文王被纣王软禁时,还念念不忘再三嘱咐妇女要梳高髻戴翠翘,名为凤髻。

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礼制,规定妇女的髻式和装饰品。

《周礼?天官》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这里的副、编、次是妇女头上的发饰,而追、衡、笄则是妇女发饰上的饰物。

周代的皇太后梳大首髻,插戴多种珠宝、花朵、龙凤等。

用真发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丰富的头饰,于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现了。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

这种假发称作“髢”。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令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

下图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有人认为,自战国到西汉末年,这种发髻的式样和位置相差无几。

3.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

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

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

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

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

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

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

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

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

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

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

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

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

发髻的编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

下面便分别介绍几种汉代的发髻式样。

步摇。

步摇早在战国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辞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

”汉代的妇女开始比较多地使用步摇作为发饰。

《释名》解释步摇曰:“其上有垂珠,步则摇,故称步摇。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步摇的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下图即为辽宁北票县出土的汉代的步摇。

堕马髻。

堕马髻为梁冀之妻孙寿发明的一种发式,是汉代最流行的发式之一。

《梁冀传》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

”据说梳这种发髻,再加之愁眉、啼妆等装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

为配合此种发髻形式,梳堕马髻的妇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

汉乐府《陌上桑》叙述了一个官员调戏采桑女子而严遭拒绝的故事。

诗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倭堕髻即为当时妇女的流行发式。

倭堕髻是由堕马髻演变而成的,髻歪在头部的一侧,似堕非堕。

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山东菏泽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见堕马髻或倭堕髻。

缕鹿髻。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汉妇人发髻有缕鹿之式。

”薛琮解释缕鹿髻为“有上下轮,谓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必有柱。

”从薛琮的描述上看,缕鹿髻不可谓不复杂而华丽。

汉代妇女的发型丰富而精美。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之外,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

此时,假发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假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假髻为规定为命妇的首饰。

《文献通考》卷一一四载:“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

”大手髻即为假髻。

此时期,民间也流行假髻。

《晋书?五行志》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发。

”北齐时,假髻之形式又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下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发式。

《北齐书?幼主记》载:“妇人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之四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假髻有多种式样。

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种假髻。

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

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

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

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

下图是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为戴假髻的妇女。

灵蛇髻。

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

《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

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

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灵蛇髻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

如下图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图中妇女即梳双环髻。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

如下图为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图中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

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

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

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

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势,大多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

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

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

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髻、鬟、鬓。

发髻在唐代已经发展至顶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

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花髻这种新奇而美艳的发髻。

花髻,顾名思义即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之上作为头饰的发髻式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