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应用型人才)教师在线培训学习心得
连日来集中在线学习了施晓秋老师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训课程,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既学到了施老师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之处。

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思考。

在培训课程里,施晓秋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教学改革的思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案例、场景、任务驱动教学的经验、以及专业科研课题申报的注意事项。

施老师对如何定位课程,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等内容做了详细解说,最后具体到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理解这种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

联想到我校《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的定位,现在感觉是有些高了。

我们学校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课程一直选用的是大本的教材,这一点上,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偏高了。

纯理论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而且今后工作中这些知识也不知该用在哪。

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定位准确。

在学习了施晓秋老师《以“网络层”教学为例的教学设计》一讲后,触动颇深。

网络层的课程内容原来可以讲得如此生动、又结合工作实际。

过去自己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老师、学生都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听了施晓秋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深深感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直以来认为网络课程没法进行场景、案例教学改革,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确实很多,仅各种概念、定义就得讲很久,学生才能了解。

在听了施老师的课程设计之后,才明白还是任课教师现场工作经验稀缺,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会接触怎样的工作,将要处理怎样的问题,面对怎样的困难。

因此,也就不会把工作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到课程中。

而施老师在介绍他们的课程设计时,就能大量地引用了他们在现场调研、实习、工作指导时的各种案例作为场景,特别是在介绍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时,施老师引用的案例很具有代表性,环环相扣、恰到好处。

这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密不可分。

因此,我以为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校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到现场去工作、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改革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培训课程结束了,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们学校的网络课程应该如何改革?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何关注学校今后发展方向、教改热点等问题?很多问题我会在工作中认真地去思考,争取能有所改进,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

感谢施晓秋老师的精彩讲授,感谢学校给了我一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2014-3-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