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主要参数及其含义:
SP:从血样开始检测到曲线分叉所需的时间。
R:即反应时间,反映参加凝血启动过程的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
K:从R时终点到描记幅度达到20mm所需的时间。
反映血凝块形成的速率,其中以纤维蛋白的功能为主。
α角:血凝块形成点到描记图最大的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在极度低凝时比K值更直观。
MA:最大振幅。
反映血凝块的最大强度,主要受血小板及纤维蛋白2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小板的作用占80%。
CI:即综合凝血指数。
反映样本在各种条件下凝血的综合状态,<-3为低凝,>+3为高凝。
在两者之间为正常。
TPI:血小板动力型指数,TPI描述了患者枸橼酸化全血的血凝状况。
即病人处于正常的凝血状况(TPI:6-15),低凝(TPI<6),高凝(TPI>15)。
TMA:从血凝开始到MA值确定所需的时间。
PMA:MA的投射参数。
G:血凝块力学强度,即最大切应力强度。
E:弹性常数,是标准化的G。
EPL: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块将要溶解的百分率。
LY30: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幅度减少的速率。
A:描记图上的即时振幅。
A30:检测30分钟时在描记图上的振幅。
CL30: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溶解剩余的百分比,CL30<92.5%提示处于高纤溶状态。
LTE:血块溶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