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王景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
(纠正读音)三、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四、研习文本(一)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第二课时(二)研习第二段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欣之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板书)【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
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
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昔人时人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后人六、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诵读法问题: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3,说说"信可乐也"乐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⑴, 良辰: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⑵, 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⑶, 乐事:"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秀水之中人生之幸事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助诗兴,万丈豪情人生之大雅也⑷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的情性的体现.4,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三,探究学习1,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2,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⑵,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四、作业:课外思考拓展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