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2010年是庚寅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交待与会者第三句:写兰亭周围地形环境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第四句:写宴饮之乐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⑵.次:旁边⑶.一:一些,一点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第五句:天气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⑸.娱:乐趣⑹.信:实在,诚整段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情感思路: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段中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⑴.或:有的人⑵.晤言:对面交谈⑶.因:就着⑷.放浪:放纵无拘束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⑴.趣:通\趋\,往,追求⑵.曾:竟,乃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⑷.之:往,到达⑸.系:附着⑴.向:以前⑵.俯仰:时间很短⑶.犹:尚且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⑹.修短:寿命长短⑺.期:至,及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庄子?德充符》)整段译文: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情感思路: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篇二: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指导分析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难点:作者由“乐”转“痛”进而转“悲”的情感缘由。
教学安排:1课时说明: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完成以重点文言字词句为主的学案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想由幻灯片展示《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字帖导入)二、初步感知:文章重在朗诵品读,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诵出情感,品出思想。
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听字音、句读读得准不准,另外,找出每一小节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来。
(正音,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为何而乐?找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联系高一所学王勃《滕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按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来整理归纳。
着重分析:①这是怎样的美景?(找意象,可炼字,比较阅读、概括特点等)如三月的江南,本应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为何不写?明确:山水清幽,符合流觞曲水的雅调??山川、自然、宇宙,意象宏大,意境开阔,容易触发自然永恒,而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为下文抒发悲痛之感张本。
(这一处设计若学生答不出,可以等到分析第二小节时解决。
)②“亦足以”和“足以”,哪个更让人愉悦满足?明确:足以,因为前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后面有“极视听之娱”,从范围广度和感受深度来说,“足以”让人更加愉悦满足,所以作者紧接着说“信可乐也”。
总结:兰亭盛会,作者与贤友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本可乐也;但作者置身清幽山水天地之中,眼界得开,襟怀得敞,自然审美给他带来的更是乐无伦比。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小节,读出“乐”的情感。
(此处加以朗诵指导点拨:轻快的语调,一些动词、情感词须重读)2、“乐”总是那么短暂,大家刚刚找到第二小节作者的情感是“痛”了。
那么他又为何而痛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小节,大体感知一下。
要理解作者为何而痛,大家必须先读懂这段内容,而要读懂内容,我们不妨细细咬文嚼字一番。
这一小节中有几个“其”?分别怎么解释?明确:2个。
都解释为“人、人们”。
是指代怎样的人?(答案在前文语境中)明确:所有人。
因为虽然取舍爱好千差万别,宁静与躁动不同,省略了一个“但”字,后文讲的是人们的共性。
那第二小节后面部分的内容还能补几个“其”吗?自由朗读,尝试加加看。
明确:“向之所欣??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现在在明白这一小节的内容层次后,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作者为何而痛。
明确:预设学生回答会有“人生短暂、欢乐短暂、物是人非、命不由己??” 着重分析:①两个“欣”。
作者不是无故唐突由乐转为痛的,在第二小节中,也有跟“乐”相近的意思的词,大家找出来。
第一个欣,是写人的主观情绪,从欣然快然转为倦怠;第二个欣是写人喜爱的外在客体的变化,都难以维系永恒,滋可痛已!更何况,生命还得听从造化安排,不由得自己做主,痛上加痛!所以生发出慨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②从第一小节的“乐”到第二小节的“痛”,这种情感转变是否突兀牵强?不突兀。
自古文人墨客对生与死的思考常常循着“觉宇宙之无穷”“独怆然而涕下”的路子而行。
因为山水自然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情思甚至是悲慨:仰望星空,康德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得更多更深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歌以咏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东坡看大江东去而遥想公瑾当年??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极目宇宙浩瀚、自然万物繁盛之乐,转而坠入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种种痛感深渊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请全体同学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这种“痛不能禁”的情感。
(诵读指导: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小节,作者又为何而悲呢?悲和痛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一小节中也有两个“其”,大家分别来说说它们怎么解释。
明确:第一个“其”是指“时人”,当时与会的人;第二个“其”是指古人、今人和后人。
古人、今人、后人的关系是?(用原文中的话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