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细胞癌:诊断、评估和鉴别

肾细胞癌:诊断、评估和鉴别


乳头状肾细胞癌
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肾实质恶性肿瘤; 约占外科标本肾细胞癌中的10~20%; 症状和体征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相似; 较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累及双侧肾脏及多灶性着更常见。
乳头状肾细胞癌
大体标本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多见,可有假包膜;
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见乳头样结构。
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见肿瘤 出血灶和假包膜。
肾髓质癌 Xp11.2易位癌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未分类的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由胞浆透明的肿瘤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
外科标本中最常见的肾细胞癌类型,约占70~80%;
肿瘤呈实性、位于肾皮质,不到5%的病例呈多中心发
病或累及双侧肾脏;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方法。
CT可见肾脏占 位(大箭头)及左侧 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
淋巴结(小箭头)。
病例讨论
患者女,58岁;
主诉:左腰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肉眼血尿半月;
B超:左肾下极等回声团块,大小约4.9×5.4 cm,其
内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走行紊乱。左肾门处
目前,术后随访2月余,患者无明显不适。
不同TNM分期肾癌的预后
Ng, et al. AJR:191, 2008
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
不同期别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T1~T2
2%~3%
T3~T4 10%~20% M1 45%
主要转移至肾门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腔静脉淋巴结、主
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
可见多发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最大约4.2cm×1.8cm,
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CT示左肾癌,肾盂受侵,腹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
诊断:左肾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左肾根治性
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经腹腔肾区探查、
腹腔引流术。
术后所见切除肾脏 标本,剖面呈黄色鱼肉 样,上图为术中切除腹 主动脉旁淋巴结。
肿瘤中常见囊腔、坏死、出血和钙化;
细胞核分级(Furman 分级)对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病理示包浆透明,包膜清楚, 高倍镜可见血管丰富,呈网状分布。 (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由于肿瘤内血管丰富,故强化 明显,皮质期和排泄期肿瘤呈现“快进快出”的表现。
时已有转移;
集合管癌预后差,约2/3患者在诊断后2年之内死亡。
肾脏间叶组织恶性肿瘤
病例讨论
患者女,67岁; 主诉:发现左肾占位一月余; 既往:体健;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CT:左肾上极实质内见肿块影,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低于肾实质, 边界欠清,部分肾皮质受累,左肾上组肾盏受压改变。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患者男,72岁,MRI(水平位和冠状位)T2相可见囊肿壁内不规则结节 突出,Bosniak分级IV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部分肾透明细胞 癌发生囊性变,并伴
出血、坏死,可见实
性肿块。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双侧肾癌合并双侧肾上腺转移。
肾癌合并静脉瘤栓
肾癌合并肾静脉瘤栓的发生率为20%~35%;
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发生率为4%~10%;
由于右侧肾静脉短且直,大部分肾癌合并静脉瘤
栓发生于右侧。
A. 水平位可见肾脏占位及腔静脉内瘤栓形成; B. CT重建可见瘤栓进入膈上下腔静脉(T3c)。
少,病理诊断困难。
囊性肾瘤
又称多房性囊性肾瘤、多房性肾囊肿; 多发于30岁以上的女性; 是含有上皮和间质成分的良性囊性肿瘤; 囊性肾瘤有包膜,边界清楚,完全由囊及其分隔构成,
无实性和坏死区。
囊性肾瘤
患者女,52岁,CT可见突入肾窦的囊性占位,分隔强化不明显, 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瘤。
性占位,强化明显,
肾静脉及腔静脉瘤 栓形成。
额状位CT
重建可见腔静
脉内瘤栓形成。
术前诊断:右肾占位,右肾癌?
右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患者经过充分术前准备,行全麻下右肾区探查,右肾
癌根治性切除术,静脉瘤栓取出术。
上图为切除病变肾脏及瘤栓,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
患者术后8天拔出肾周引流,予以出院。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肿瘤主要呈实 性,其中有散在的
囊腔,囊腔内面光
滑,常突入肾盂。
复杂肾囊肿
CT对于单纯性肾囊肿诊断的准确性接近100%; 单纯性肾囊肿出现出血、感染、炎性反应等后转变为
复杂性肾囊肿,会影响对于囊肿性质的判读;
多数复杂性肾囊肿表现为Bosniak II级。
复杂肾囊肿
病理诊断:
左肾乳头状肾细胞 癌,2型。肿瘤呈多 结节状,侵及肾门 淋巴结(5/5),腹
主动脉旁淋巴结可
见癌转移(4/4)。
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
病例讨论
患者女,32岁;
主诉:发现左肾囊性占位2年,肿物逐渐增大; 既往:2年前行剖宫产术。
左肾下极囊实性占位,其内可见分隔及条索样不规
则强化,Bosniak分级IV级。
患者女,72岁,CT可见肾脏腹侧均质的囊性占位,无明显强化, Bosniak分级II级,符合肾囊肿出血后改变。
复杂肾囊肿
患者女,51岁,CT可见肾脏的囊性占位,强化后囊肿内可见发丝样钙化, Bosniak分级II级。
不同类型肾细胞癌的鉴别
病例讨论
患者男,70岁; 主诉:发现右肾占位5天; 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规律服药控制可; 查体:无阳性体征。
囊性肾瘤
肿瘤由大小不 等的囊腔构成,与
周围正常肾组织界
限清楚。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由上皮和间质成分相混合构成的肾脏良性肿瘤; 多发于成年女性,以季肋部疼痛或血尿为首发表现; 肿瘤发生于肾脏中央,为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常突入
肾盂,由多个囊腔和实性区域构成。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患者女,45岁,CT可见肾脏中央囊性占位,其内分隔钙化且强化较明显, Bosniak分级III-IV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囊性肾瘤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
复杂肾囊肿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约占肾透明细胞癌的4~15%;
囊肿内结节和分隔强化是鉴别囊性透明细胞癌和复杂
性肾囊肿的关键。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
患者女,60岁,CT(水平位和冠状位)可见囊肿内有厚壁分隔且被强化, 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
良性肾囊肿,其内有少许细小分隔,增强扫描后囊壁不强化, 囊壁或分隔处可有少量钙化,< 3 mm的均质高密度囊肿也 归于此级;
II F 此级囊肿边界仍清楚,较Ⅱ级可有更多的细小分隔且可轻微 F for follow-up 强化,可伴有结节状或较厚钙化灶,囊内没有强化的软组织
成分,>3 mm的均质高密度囊肿归于此类;
穿刺活检(特殊病例)
肾细胞癌的评估
肾细胞癌侵犯肾上腺 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瘤栓 肾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肺、肝、骨
肾癌侵犯肾上腺
肾细胞癌合并肾上腺转移的发生率为1.1~10%; 其中,同侧肾上腺的转移率为3%,对侧肾上腺的转
移率为0.7%;
CT是发现肾癌肾上腺转移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III IV
肾囊肿壁厚,其内有不规则分隔,可伴有钙化,囊壁及分隔 强化较明显;
典型的肾脏恶性病变表现,囊肿壁厚,其内有实性肿块且伴 多个分隔,可见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影。
近年来不同Bosniak分级与术后病理资料对比资料汇总
不同Bosniak分级发生囊性肾癌的比例
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
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肾脏囊性占位
肾脏囊性占位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常作为决定患者
治疗方案的依据;
部分肾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病变性质
难以确定;Bosniak分级系统已经成为此类病变较 规范的诊断标准。
Bosniak 分级系统
category I II description
良性单纯性肾囊肿,囊肿壁薄、光滑,囊液密度均匀,没有 囊壁增厚、钙化和分隔,增强扫描后囊壁不强化;
右肾上极占位,边界 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
描呈轻度欠均匀强化。
初步诊断:右肾占位,恶性可能性大;
完善术前准备,行全麻下后腹腔镜右肾根治
性切除术。
术后病理:右肾嫌色细胞癌。
不同类型的肾细胞癌
WHO 2004 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多房性囊性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集合管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
病理切片可见 沿血管排列的嫌色 细胞。
嫌色性肾细胞癌
嫌色性肾细胞癌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等 密度软组织影,强化不明显,无出血、钙化。
集合管癌
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集合管癌罕见,不到肾恶性肿瘤的1%; 临床表现为腹痛、季肋部肿块、血尿,约1/3患者发现
约占RCC的1~4%;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肿瘤分化程度高,预后
好,几乎不发生复发和转移;
肿瘤有纤维包膜与正常肾组织分隔,边界清楚,囊腔
大小不等,其内充以浆液性或血性液体,肿瘤细胞以 小灶状聚集,不形成大的结节。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患者男,63岁,CT可见突入肾窦的囊性占位,强化后可见其内分隔增厚 并轻度强化,Bosniak分级III级,术后病理证实为多房性囊性细胞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