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模拟试卷3(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律六十篇的是( )。
(分数:2.00)A.《九章律》B.《越宫律》C.《左官律》√D.《傍章律》解析:解析:汉律六十篇包括《九章律》(9篇)、《傍章律》(18篇)、《越宫律》(27篇)、《朝律》(6篇)。
《左官律》不属于汉律六十篇的框架结构。
3.在秦代,“贼杀伤,盗他人”属于( )。
(分数:2.00)A.公室告√B.非公室告C.公罪D.私罪解析:解析:秦朝对起诉有严格的限制。
秦朝把“贼杀伤、盗他人”等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杀人、偷盗犯罪行为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对于“公室告”,官府必须受理;秦朝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以及“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于“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强告,还要以所告之罪予以惩罚。
故选A项。
公罪和私罪属于隋、唐时期的罪名。
4.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两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分数:2.00)A.《法经》B.《九章律》C.《晋律》√D.《曹魏律》解析:解析:《曹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完善了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
《晋律》在刑名之后添法例,二篇共同构成法典总则性质。
5.首次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分数:2.00)A.《曹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D.《开皇律》解析:解析:《北齐律》将《晋律》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一篇,最终完善了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也属于首创。
6.杖刑是由( )政权创立的。
(分数:2.00)A.北魏√B.北齐C.隋朝D.宋朝解析:解析:北魏时期增设鞭刑和杖刑,形成死、流、徒、杖、鞭五种刑罚,这为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7.《曹魏律》一共( )。
(分数:2.00)A.12篇B.18篇√C.20篇D.9篇解析:解析:《曹魏律》一共18篇。
8.秦朝把庭审案件称为( )。
(分数:2.00)A.诏狱B.讯狱C.鞫狱D.治狱√解析:解析:在秦朝,讯问被告被称为“讯狱”,庭审案件被称为“治狱”。
9.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形式——式,指的是( )。
(分数:2.00)A.封诊式B.大统式√C.永式D.户调式解析:解析:秦朝的封诊式不是独立的“式”;永式为唐朝“式”的一种。
10.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封建成文法典总则始创于《法经》,完善于《北齐律》√B.《九章律》中的总则篇在尾不在首C.秋冬行刑不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D.春秋决狱“论心定罪”,故而为司法的野蛮擅断提供了依据解析:解析:B项错在:《九章律》中的具律,既不在首,也不在尾。
C项错在:秋冬行刑是汉朝刑罚执行上儒家化的表现。
D项错在:春秋决狱虽然“论心定罪”,但这并非说明该制度在作用上都是消极的,无论怎样,该制度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仍然起到弥补法律不足的作用。
11.西晋以( )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分数:2.00)A.大B.司寇C.廷尉√D.大理寺解析:解析: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廷尉一直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到了北齐才将廷尉改为大理寺。
1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科”这一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格”所取代√B.登闻鼓制最早源于曹魏C.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别权调格》D.《曹魏律》和《晋律》的篇目都是20篇解析:解析:B项错在:登闻鼓制源于西晋。
C项错在: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东魏的《麟趾格》。
D项错在:《曹魏律》是18篇,而《晋律》是20篇。
1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解析:解析: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14.关于北魏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分数:2.00)A.北魏时期使死刑复奏成为正式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解析:解析:C项错在:北周政权将流刑分为五等。
15.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为( )。
(分数:2.00)A.司隶校尉B.令刺史√C.监察御史D.御史大夫解析:解析:令刺史是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
司隶校尉为汉朝监察京师及附近州县的机关;监察御史为东汉某一时期的中央监察机关名称(后又改回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东汉某一时期称为监察御史)。
16.汉朝对官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法律称为( )。
(分数:2.00)A.《上计律》√B.《附益律》C.《尚方律》D.《酎金律》解析:解析:《附益律》和《酎金律》为汉朝抑制诸侯势力的法律;《尚方律》为汉朝抑制官吏随意提高品级的法律。
二、多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7.多项选择题第46-63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8.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法律形式有( )。
(分数:2.00)A.科B.格√C.式√D.比解析:解析:科和比出现于汉朝。
19.北齐政权法制建设的成就表现在( )。
(分数:2.00)A.设置大理寺√B.创立“重罪十条”√C.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篇√D.封建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定型化√解析:解析: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使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北齐首创“重罪十条”,从而成为《开皇律》“十恶”的渊源;《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北齐律》定法典篇目为12篇,从而使得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 )。
(分数:2.00)A.上请√B.亲亲得相首匿√C.秋冬行刑√D.恤刑原则解析:解析: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21.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 )。
(分数:2.00)A.“约法三章”B.《越宫律》√C.《九章律》√D.《傍章律》√解析:解析:汉朝基本法律框架就是汉律六十篇,而“约法三章”不在汉律六十篇之列。
22.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分数:2.00)A.《麟趾格》√B.《大统式》√C.《北齐律》√D.《开皇律》解析:解析:《开皇律》为隋朝制颁,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
23.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
(分数:2.00)A.《泰始律》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解析:解析:从北齐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名例律一直属于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
24.下列选项中,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 )。
(分数:2.00)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御史台D.廷尉解析:解析:廷尉为司法审判官,而不是司法监察官。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的名称。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分数:2.00)A.死刑复奏√B.重罪十条√C.八议入律√D.服制定罪√解析: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八议、官当、服制定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登闻鼓制等。
26.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分数:2.00)A.秋冬行刑√B.上请原则√C.春秋决狱√D.亲亲相隐√解析:解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
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6.00)27.分析题第67-69小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分数:8.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魏书·刑罚志》:“当死者,部案奏闻。
以死不可复生,惧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绝之。
诸州国之大辟,皆先谳(音验——编者注)报乃施行。
”(分数:8.00)(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段文字反映的是死刑复奏制度。
所谓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司法机关执行死刑必须奏报皇帝批准的制度。
该制度首次确立于三国曹魏时期。
)解析:(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应当处死刑的,要将案件及时奏闻朝廷。
由于人死不能再生,担心司法官不能公正断案,因此审判完毕后都要呈报皇帝,皇帝亲自过问,如果没有疑问或者冤屈方可执行。
各地死刑案件都要上报才能执行。
)解析:(3).确立这一制度的宗旨是什么?(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死刑复奏制度创立于三国曹魏时期,完善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步完善死刑复奏制度,说明统治阶级开始慎重对待死刑和处理死刑案件,因此是慎刑思想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死刑复奏制度确立的基本宗旨是:皇帝企图通过执掌生杀予夺的大权,以加强对司法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