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工程监测影响区周边环境原始影像调查报告标准化格式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周边环境原始影像调查报告(土建XX标XX站/区间)XXXX年X月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周边环境原始影像调查报告(土建XX标XX站/区间)施工单位:(签章)监理单位:(签章)第三方单位:(签章)XXXX年X月目录1 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文件11.2 主要技术标准11.3 工程相关资料22 工程概况32.1 工程背景概述32.2 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3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32.4 施工现场地貌特征52.5 周边建筑物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52.6 周边管线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53 调查范围及目的63.1 调查范围63.2 调查目的64 调查方法64.1 具体调查步骤及方法64.2 调查工具75 调查实施情况76 周边环境调查结果76.1 沿线重要建(构)筑物调查结果76.2 沿线重要管线调查结果86.3 沿线地表调查结果86.4 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初始监测结果97 周边环境调查结论及建议98 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编制依据依据内容包括工程任务合同;政府法律法规文件;国标、行业、地方有关规范、企业标准;监测方案、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文件、环境调查资料、地形图及管线调查资料、现状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等。
分类列入下面分类标题中。
1.1法律法规文件(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4)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5)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1992)(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0)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1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13)《合肥市市政质监站新发布基坑管理与质监标准》1.2 主要技术标准(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5)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7)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9)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S].(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3 工程相关资料(1)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总体设计报告》评审会专家组评审意见(2)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要求》(3)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4)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5)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6) 《x号线工程沿线建(构)筑物、管线调查报告》(7) 《合肥市轨道交通x号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S].(9)《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其他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规定和地方有关管理部门批复文件等。
2 工程概况2.1 工程背景概述工程项目任务来源情况、工程地理位置、线路概况等。
合肥市轨道交通 3 号线工程起于方兴大道站,止于相城路站,经由经开区、政务新区、西部城市中心区、北部城市中心区、火车站地区、瑶海工业区、职教园等区域,为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骨干线路。
线路全长37.3km,其中,南段地下线长32.9km 北段高架线长 4.4km。
全线共设车站33 座,其中高架站 4 座,地下站29 座,平均站间距为1149m,最大站间距1720m(岱河路站~天水路站),最小站间距740m(芙蓉路站~繁华大道站)。
根据不同的工程建设条件,地下站主要采用以明挖工法,其中在道路宽度有限且交通繁忙的站点采用半盖挖工法,以减少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高架车站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法施工。
2.2 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工程设计结构形式及支护参数;工程施工方法、采用的辅助施工工艺、主要施工节点等。
车站位于XX路与XX路交口处北侧地下,车站与XX路平行,沿南北向布设。
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2个风亭和1个过街通道。
车站中心里程右Kxx+xxx.xxx,车站总净长xx米,标准段净宽xx米,为地下二层xx米宽双跨岛式站台车站。
车站主体为单柱双跨和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车站主体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
车站起点左Kxx+xxx.xxx,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左Kxx+xxx.xxx,车站终点里程左Kxx+xxx.xxx。
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体系。
覆土厚度xx米~xx米,坑底埋深xx米~xx米;端头井宽度为xx米,小里程(南端)端头井覆土厚度xx米,坑底埋深xx米;大里程(北端)端头井覆土厚度xx米,坑底埋深xx米。
围护结构设计:主体基坑采用Φxx@xx 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支护方案,第一道采用xx×xxmm 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为Φ609mm、厚16mm 钢管支撑。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说明实际开挖揭露的工程地质地层情况,工程土力学参数,地下水情况。
1 工程地质概况根据初勘揭示的地层情况,场区浅部主要为人工堆积层及第四纪晚更新世黏土层、粉质黏土层,下卧基岩为白垩纪泥质砂岩。
地层分布具有如下特点:根据初勘揭示的地层情况,场区浅部主要为人工堆积层及第四纪晚更新世黏土层、粉质黏土层,下卧基岩为白垩纪泥质砂岩。
地层分布具有如下特点:A、素填土①2 层:灰褐、黄灰、黄褐色,湿,松散,局部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层底埋深0.50~3.00m、层底高程30.99 ~28.93m、层厚0.50 ~ 3.00m;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砖渣等杂物,局部表层为混凝土地面或沥青路面。
B、黏土⑥2层:褐黄、灰黄色,硬塑~坚硬,中~低压缩性;沿线区域均揭示,层底埋深32.00~29.50m 、层底高程-0.51~-2.43m 、层厚31.5 ~36.50m;含氧化铁、铁锰结核和高岭土。
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
C、黏土⑦1 层:灰白、黄褐色,局部红褐色、棕红色,湿,硬~坚硬,局部可塑状态,中~低压缩性,含氧化铁、铁锰结核和高岭土以及少量姜石,局部含少量风化岩屑。
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根据地质纵剖面图可知,车站基坑坑底和围护桩底均位于⑥2粘土层。
2 水文地质概况本站对应工程地质Ⅱ单元,场地深度范围内主要赋存二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一)和承压水(三)。
上层滞水(一):受环境影响,分布呈无规律性,含水层为杂填土①1 层、粉质黏土填土①2 层以及表部裂隙发育的黏性土中,水量微弱。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管沟渗漏、绿化灌溉补给,主要以蒸发的方式排泄。
随季节大气降水及管道渗漏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地面环境变化的影响,上层滞水动态呈无规律性。
承压水(三):主要赋存于残积层、强风化砂质泥岩⑧12 层和强风化砂质泥岩⑨12 层,富水性和透水性均较弱,水量贫乏~微弱。
受层顶隔水粘性土影响,普遍具有承压性。
主要补给来源为分水岭方向的侧向径流补给,主要排泄方式为反方向上侧向径流排泄。
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联系紧密,其动态变化比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稍有滞后,每年7 至9 月份为丰水期,至次年1-2 月份达到当年最低水位,水位年变幅3~5m,承压水头埋深 3.55~5.24m,绝对标高26.41~28.10m。
结合地区经验,拟建场地地下水环境类别为Ⅱ类。
据调查,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明显污染源。
根据区域资料及所取水样水质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初步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微腐蚀性。
2.4 施工现场地貌特征地貌特征,地面有无沉降塌陷、积水等。
本车站范围内属二级阶地地貌,现状地貌为路面,较为平坦,场地内不存在直接影响拟建工程施工及运营的潜在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
本站范围内无地表河流、沟渠,地表水不发育。
2.5 周边建筑物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2.6 周边管线基本情况及重点调查对象3 调查范围及目的3.1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应根据监测范围来考虑,一定程度上调查范围应大于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施工工法、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原则是在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及重要管线应包含监测范围内,满足判定周围岩土体稳定性和周边环境安全状态的要求。
监测范围:一般情况下,为基坑开挖深度2~3倍且不小于30m边缘两侧范围的地面、地下建(构)筑物、桥涵、地下管线、道路、地表的变形、位移等。
对下穿或上跨既有铁路线、下穿既有建(构)筑物、周边存在重要建(构)筑物、周边存在非桩基础建(构)筑物或危房,需根据估算的沉降槽范围扩大监测区域。
3.2 调查目的调查的目的就是准确的掌握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及其对本工程的影响程度,以便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4 调查方法4.1 具体调查步骤及方法(1)施工前组织专门的调查小组,进行周边环境调查工作。
(2)对照设计图及管线图,确认在工程影响范围内现有建筑物及管线分部情况。
(3)进一步收集施工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图纸、管线图纸和竣工资料,结合地质情况周边环境及管道的实验结果,分析、确定建筑物位置、现状、裂缝尺寸、基础结构和现有管线的种类、位置、现状、尺寸、材料、入孔位置、接口状况。
并将分析情况、结论递交有关单位部门确认。
最后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存档。
(4)必要时,到现场进行人工挖孔探测。
(5)查清各类建筑物及管线的允许变形量并与相关单位协商确定,并报监理工程师备案。
4.2 调查工具相机、卷尺2副、记号笔2只、图纸及相关资料。
5 调查实施情况实施进度;困难及解决途径;工作量描述等。
本标段周边环境复杂,沿线建筑物众多,主要有居民住宅、厂房、高架桥等;标段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线密集,主要有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热力、电力电缆、路灯等多种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