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专题.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
高考专题.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 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 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
考点三 模块结合 考向预测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 1.夏(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
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
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 (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 (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
针对练1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
)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
解析
返回
考点三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主干知识排查 一、商周时期的文化 1.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 “金文”。 2.夏商时期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即周礼。 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
二、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 墨家
韩非 墨子
热考重点深化
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
(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
)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解析
返回
考点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主干知识排查
一、远古时代
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
稻的国家。
2.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二、商周时期
1.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
五、两汉时期 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 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 “丝国”称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
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商代出
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 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 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秦朝时期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
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
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故C项正确。
解析
短板4 对基本史学理论认识运用不足
例4
(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
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1.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老子
主张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
为而治”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
道家 庄子
生态度
孔子 儒家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
教无类”
孟子 荀子
“仁政”;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 “势”三合一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
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
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 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 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由分裂到统一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1.统一全国 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 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 特点。
(2016· 浙江文综 )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 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 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C.小农户个体经营 √ 解析 )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
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
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热考重点深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小
1.中央集权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地 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 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 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
高考短板突破
短板1 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1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
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 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