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知识点归纳(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
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
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
间接引语的使用效果包括:1.发挥概括提炼作用。
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将受访者的原话适当整合、提炼,使其观点更简洁、鲜明;2.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何时使用直接引语,何时使用间接引语?通常,新闻价值较大,富有个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只是一般性事实的陈述或者比较零碎的话,则使用间接引语。
此外,如果要表现事件双方的对话,以此来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则主要使用直接引语。
记者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组合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使报道显得更具节奏感。
使用引语应该遵循的原则1.准确完整,尊重愿意。
直接引语应该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等进行必要的纠正外,记者不得制造、添加或修改直接引语。
间接引语必须必须忠于当事人表达的原意,尽量保证引语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2.精选引语,激发兴趣。
3.不要“异口同声”。
一句直接引语应该只能是一个人、一张嘴讲出来的话。
采访对象说的原话如何调整?1.原话有语病,不适用于书面表达。
2.表达模糊,不清不楚。
3.多余字词可以删减。
4.翻译外语或解释方言时的做法。
使用引语时,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1.尽量完整地引用引语;2.保留原始材料;3.联系受访者加以核实。
如何平衡引语的数量和质量?1.引语的数量,包括单条引语的字数和同一篇报道中使用引语的次数。
在单条引语中,引语的字数不宜太多,篇幅不硬冗长,表达的意思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
同一篇报道中,应该使用多少条引语,一般要根据报道篇幅来适当安排。
2.引语的质量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否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或个性,即让读者感觉到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2.是否是生动的、清晰的、简练的、即引语是否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者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引语的核心意思;3.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或令人印象深刻,即引语是否具有深度、内涵是否丰富。
使用引语的具体规范和技巧主要包括哪些?1.不同的人所说的不同的话尽量不要放在同一段中;2.同一段中引用多次同一人的不同的话,可以只交代一次出处。
3.较长的直接引语,可以把出处(提示语)写在中间,即第一段话的后面;4.引语的表达方式要灵活多样,避免重复和老套;5.引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主要包括:直接引语要用双引号,直接引语中的引语则使用单引号;如果把引语作为单独完整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如果把引语作为记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来用,则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提示语(即引号的出处)在中间时,提示语后一般用逗号,如果要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个人说的话,但不是同一个话题,则也可以用句号;如果提示语在末尾,则引语后面要用句号,并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在一句话的结束部分,则标点符号通常放在引号的外面。
(四)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公正?1.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2.保持独立,做到利益规避;3.保持中立,平衡呈现各方观点。
怎样保持中立并做到利益规避?1.在冲突议题中保持中立,提供均衡机会;2.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不做有偿新闻。
批评报道如何注意平衡?1.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给予其回应的机会;2.报道中的语言追求朴素平实,避免主观倾向评论和事实为什么要分开?1.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保护新闻记者,适当规避报道风险(五)怎样合理使用消息来源1.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⑴坚持“三角平衡”原则⑵坚持“多重佐证”原则⑶坚持“事实核准”原则2.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的方法⑴明确交代信息来源⑵说明具体职务和姓名⑶转载媒体报道要说明来源3.寻找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等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以下方法:⑴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
⑵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⑶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消息,如通缉令等。
同时,此书提出了可能不被主张为权威消息来源,只能作为引述而不作为事实进行叙述的消息来源,如下: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所发布的信息。
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案件记录、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
⑶内部文件不宜直接采用,若要采用,最好有该文件所在机构正式授权,并在报道中交代信息来源。
当下,政府开设的微博又增加了一个获得权威消息来源的渠道。
虽然政府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信度有时受到质疑,但记者发布此类信息,至少做到了有据可查。
4.使用匿名消息源面临的风险⑴新闻报道成为被消息源利用的工具。
⑵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5.必须使用匿名消息源时,应保证一些基本前提和原则⑴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
⑵别无其他信息源。
⑶消息源的消息只关乎事实,不涉及评价。
⑷编辑部内部有科学规范的把关体系。
⑸详细说明为何匿名处理。
⑹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报道过程中,消息源即使必须被匿名处理,也应尽可能明确,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六)怎样规范编写新闻报道1.撰写刊发报道题文一致要求的原因新闻标题的作用是提示正文,引导读者阅读,因此新闻标题要服从于正文内容,并保持题文一致,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标题。
“文题不符”是报纸的重大差错,也是需要编辑人员着重注意避免的。
准确把握新闻内容,制作精当、抢眼、不落俗套的标题,有如下几点要求:⑴要准确⑵要传神⑶拒绝网络新闻“标题党”⑷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标题规范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有一种新闻内容的形式与报纸的新闻标题类似——引子,它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对消息的兴趣。
引子规则与新闻标题规则大致相同。
但老生常谈与故作聪明的引子通常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引子不应该过分渲染,也不要过度推销其后的报道内容。
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并且自成一体。
引子与其他新闻或广告内容分离。
引子不需要有新闻标题那种概括性,它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继续收看。
2.报道的署名规范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可信性的重要保证。
记者在报道中要署真名,以便使读者清楚地知道谁应该对报道内容负责。
因各种原因记者不得不使用笔名或别名时,须经媒体认可并备案;若遇有关报道会威胁记者的人身安全而不得不使用化名时,须告知媒体批准。
由记者处理的通讯员来稿和读者来函,也应署上记者真名。
为了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八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姓名;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前;联合署名的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在有多个署名的情况下,除非是信息提供方有特殊的要求,第一个姓名应是该文执笔记者,以便告知读者谁是内容的第一负责人。
3.新闻语言的规范⑴新闻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⑵要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⑶新闻中数字使用规范。
①要有数字的直觉,能够觉察数字是否准确和规范。
②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
③经验规则是,要尽量少使用数字,数字的堆砌会制造阅读困难。
数字应四舍五入力求简化,并且放在上下文中以求含义清晰。
⑷四类用词要特别注意:①感情色彩过于鲜明。
②褒贬明显的形容词和副词。
③含义不确切的民间称谓或口头用语。
④在报道各种产品、商品时,不应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
4.转载新闻和更正新闻的方法⑴转载新闻须注意一下几点:①力求独家报道,能够不引用其他媒体内容就不要引用。
②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不得从二手新闻转述。
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
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采用外电或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③转载时应考虑提供该报道的新闻机构是否可信。
被援引的媒体应具有较高权威性,包括综合性官方媒体、行业性官方媒体对本行业的报道;地方性官方媒体的本地新闻报道、新闻业界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媒体。
④引用来自互联网转载的媒体内容时,须认真加以核实,否则不能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⑵更正新闻的注意事项新闻工作者所恪守职业原则之一是尊重事实,因而有责任去核实和更正新闻中的表述错误及其他错误。
一般说来,媒体所犯的错误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由此也可建立三个勘误的程序来应对。
一是撤稿,二是发布更正,三是修改。
关于更正。
当报道或者图表有较大的、实质性的错误时,需要发布更正。
需要更正的内容包括对报道的意义或重要性有改变,或者出现了降低报道可信度的错误。
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执行有错就改、及时披露的政策,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
(七)记者如何规范地使用社交媒体1.鼓励记者使用社交媒体微博正深刻改变新闻报道的生产机制和记者的报道方式。
微博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消息来源,生产机制,行业互动2.新闻单位要内部备案记者微博如果记者个人想充分自由地表达,甚至宣泄式地表达,最好不要透露记者身份,不要进行加V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