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测试密卷
一、常识填空。
1.汉字产生距今大约有年的历史。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13.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等。
4.“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这样的歇后语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创作的。
5.请把下面的人物与他们的发明或发现用线连起来。
仓颉造纸术
王懿荣造字
蔡伦甲骨文
二、按要求填空。
1.如果你不认识“韵”字,应按(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再查( )。
2.“魅”字是( )结构,它的第十三笔笔画名称是( )。
3.请你写出“隶”字的笔顺:
三、下列形声字按形旁声旁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骑②闷③管④豪⑤凳⑥爸
⑦雄⑧窍⑨园⑩编⑩慈⑩晨
A. ①③⑦⑩
B. ②④⑥⑨
C. ③⑥⑧⑩
D. ⑤⑨⑩⑥
四、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1.A.册子B.量词C.皇帝封爵的命令
①一册书( ) ②纪念册( ) ③册封( )
2.A.标准B.典范性书籍C.典故D.典礼E.主持
①开国大典( ) ②引经据典( ) ③行文用典( )
④优秀典范( ) ⑤典试( )
五、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
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 )。
A.上下平行,左右勾连。
(打一字)谜底:互
B.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打一字)谜底:日
C.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打一字)谜底:高
D.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
(打一字)谜底:兆
六、在方框里填上恰当的字。
某实验小学用五个读音相同的字作为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净”字;秩序安定突出一个“☐”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字;力争上游突出一
个“☐”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字。
七、补写下列歇后语。
1.一只筷子吃藕——
2.大路上的电线杆——
3.狗咬吕洞宾——
4.隔着门缝吹喇叭——
八、补写下列谚语。
1.读万卷书,。
2.海内存知己,。
3.千里之行,。
4.台上三分钟,。
5.欲知山中事,。
6.瓜熟蒂落,。
九、把下列有关书法字体的特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A.古色古香B.流畅C.端庄D.奔放
1.正楷( ) 2.狂草( ) 3.篆隶( ) 4.行书( )
十、很多汉字的来历都很有趣,请看下面对三个古文字的说明,然后自己再写一写。
这个字是“犬”字,突出了狗的“勾尾”的特征。
这个字是“飞”字,像鸟儿飞行时伸长脖子展开翅膀的样子。
这个字是“兵”字,下面表示两只手,手里拿着短斧。
你还可以找其他的古文字,发挥想象写一写,感受汉字的趣味性。
十一、判断修辞手法并完成练习。
1.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雄立。
( )
2.那么龙骨又是什么呢?原来是龟甲和兽骨。
( )
3.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
( ) 4.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
从以上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说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十二、仿照画线部分再仿写两句。
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像,像。
十三、请你参加“关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类原创节目,节目除了掀起收视热潮,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国学、文化的思考。
“书写的文明传承,民族的未雨绸缪”是本节目的宣传语。
【活动一:写字】请你在下面的田字格中,用正楷字书写“未雨绸缪”四个字。
【活动二:悟理】“未雨绸缪”的本义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
后比喻事先做好
准备工作。
请结合节目宣传语,谈谈你对“民族的未雨绸缪”的理解。
【活动三:宣传】“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针对此现状,请你提出一
条让人们热爱汉字并正确使用汉字的宣传广告语。
(要求:必须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十四、著图答题。
1. 认真辨一辨,再选一选。
①②③④⑤⑥
羊( ) 家( ) 人( ) 鸟( ) 井( ) 雨( )
2.(1)看了右面这个石刻,你有什么发现?
(2)这个石刻上刻了一句什么话?请用正楷字把它写下来。
(3)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请写出来。
十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语与广告
国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
至今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语结成了对。
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的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
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
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授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
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 ) 默默无“蚊”()
“骑”乐无穷( ) 一“明”惊人( )
2.广告人使用“‘骑’乐无穷”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3.联系上下文,说说“貌合神离”和“一举多得”在文中的含义。
“貌合神离”指
“一举多得”指
4.对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文中写到哪几种意见?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5.还有哪些广告语用了成语或俗语?请举出两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