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复习)
重点:
一、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气压梯度力(G)、地心引力(g﹡)、摩擦力(F)、地砖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重力(g)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高→低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3.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4.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的一个视示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5.地转偏向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始终是垂直的,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大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偏向运动的右方,南半球则偏向左方。
(南左北右)
6.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
(极大赤小)
二、大气运动遵循那些定律?
答: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散度,即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
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散度为负。
速度散度→流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变化率。
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增大,辐散;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减小,辐合。
连续方程的意义: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密度减小;体积缩小则密度增大。
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意义: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与系统对环境作功之差。
三、个别变化(全导数)和局地变化(偏导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个别变化:是气块在运动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个别变化(率)。
局地变化:是固定位置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率)。
联系温度的局地变化等于温度的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的代数和。
四、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水平尺度的大小来分
地转平衡——是指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大尺度运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中高纬) 1.准水平性: w << u, v
2.准静力性
3.准地转性
4.准定常性:速度场随时间变化缓慢
P坐标系
在上升运动时 w>0 而ω<0;下沉运动时 w<0 而ω>0
位势
五、㈠地转风(Vg)——是满足地转平衡关系的风
特点:①中纬度自由大气尺度系统中,实际风与地转风相差很小;在低纬地区,地转风与实际风相差较大,地转风平衡不成立。
②地转风速度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
③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右高左低)
④地转风速度大小与纬度成反比
⑤地转风散度为零,无辐合(辐散),风沿等压线吹
㈡梯度风(V f)——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的曲线运动。
特点:①在大尺度运动系统中,低压与气旋性环流相结合,低压中心就是气旋性环流中心,反之亦然。
②在反气旋中,在一定纬度上,气压梯度和梯度风的大小受反气旋的曲率所限制
气旋的曲率半径(逆时针弯曲时)为正,R>0; (正逆)
反气旋的曲率半径(顺时针弯曲时)为负 R<0 (负反)
1.气旋式运动,梯度风速﹤地转风速
2.反气旋式运动,梯度风速﹥地转风速
3.直线运动,梯度风趋于地转风
㈢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的改变量
①热层风与平均温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
②热层风的大小与平均温度梯度成正比,与纬度成反比;等温线越密集,热层风越大
③热层风与㏑P1/P2有关,当温度梯度不变时,P1 与P2 间的层次越大,则热层风越大温度平流与热成风①自下而上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气层中有冷平流(逆冷)
②自下而上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时气层中有暖平流(顺暖)
㈣正压大气——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仅仅随气压而变时,即ρ≡ρ(p),这种状态的大气称为正压大气。
特点:
①在正压大气中等压面就是等密度面,也是等温面。
(三面重合)
②在正压大气中等压面上没有温度梯度,因而也没有热成风。
这就是说,在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不发生变化。
斜压大气——当大气中密度的分布不仅随气压而且随温度而变时,即ρ≡ρ(P,T),这种状态的大气称为斜压大气。
①在斜压大气中,等压面与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相交的。
②在斜压大气中,等压面上具有温度梯度,因而也就有热成风。
这就是说,在斜压大气中,地转风是随高度而发生变化的。
一般来说,大气的状态都是斜压的。
㈤地转偏差(偏差风)——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
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球自转及空气中的摩擦力存在
意义:地转偏差使实际风穿越等压线,引起气压场的改变;并使大气动能改变,促使风速变化;地转偏差也是造成垂直运动的重要原因。
㈥变压风:有变高梯度或变压梯度表示的地转偏差
特点:①在高层,槽前脊后为辐散,槽后脊前为辐合
②在低层,槽前脊后为辐合,槽后脊前为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