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黄世强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黄世强

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构建模型、
求解结论、验证结果、改进模型,最终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
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 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 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
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
序,求得运算结果。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
万以内数的认识
年月日 图形的运动 小数加减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标要求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 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 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 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万以内数的认识
看教材安排(人教版教材) 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 6-10的认识, 11-20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可以把以上教材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对待。
万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自然数的认识
课标要求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 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 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 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和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量。
博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在学术思想上一脉相承
一、什么是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二、主题(单元)教学的作用、意义?
三、如何确定主题(单元)? 四、如何设计主题(单元)教学?
五、参加会议的收获
一、什么是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教学理论的提出与19世纪末欧美 国家“新教育运动”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其倡导 者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 整体,教材的人为分割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碎片 化,难以建构完整的思维体系,也不利于发展学 生的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新教育运动倡导者主 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完整的,不应该将教材割 裂成一课一课的形式,而应把学习内容分割成较 大的主题/单元,这样才比较符合学生心理,容 易被学生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抽象的表现:
形成数学概念和规则; 形成数学命题和模型; 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
形成数学结构与体系。
每个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
阐述,都涉及“情境与问题”、
“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 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
面。
水平1 能够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 规则;能够在特例的基础上归纳出数学规律并 形成数学命题;能够在新的情境中模仿学过的 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用恰当的事例解释抽 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则;能够分析数学命题的条 件与结论;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 题。 能够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规则、 推理和论证;能够在解决相似的问题中感悟数 学的通性通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在交流 的过程中,能够用恰当的例子解释抽象概念。
整体性与层序性: 整体设计;整体实施;整体
评价。
主题/单元内每节课之间、主题/单元与主题/单元之
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教学的坡度和阶梯。 团队性与合作性:团队完成,合作共享。 创造性与发展性:创造性活动,不断改进。
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义务教育学段划分: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基础, 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 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并形成
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单元,在教学整体观
的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有序规划,以优化教
学效果的教学设计。它不仅包括教学要素分
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流程设计,也包括
教学流程的实施以及评价、反思与改进等。
万以内数的认识扩展到自然数的认识
看教材安排(人教版教材)
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 6-10的认识, 11-20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万以内数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依然可以把以上教材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对待。
四、如何设计主题(单元)教学?
随后由“新教育运动”的倡导人——比 利时的德可乐利提出教学整体化和兴趣中心 的原则,即先确定主题(单元题目),然后 根据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每 个主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主题内容 要求在一个相对连续的时间内完成。 之后,杜威主张实用主义的主题/单元 教学,其弟子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主 题/单元教学法的理论。
第二学段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 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 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 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吕世虎,男,生于 1963年2月。甘肃平凉市人。现任西北 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 导师,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数学 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数学教育学报》杂志编委,甘肃省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甘肃省中 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研制,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入选"国培计划 "专家库。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6项,获省高校科研成果奖10项。出版著作、教材18部。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
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
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
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 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
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也就是
我们平时所说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
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模
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
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 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 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
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
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
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
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
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 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
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
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
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
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据分析是指从数据中获得
信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释和推
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构建统计量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甘肃省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大赛总结汇报
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五小学教育集团 黄世强
王尚志,男,1946年3月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 力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 副所长,北京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 事长,还兼任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杂志社社长 和主编等职。主要工作领域是一般拓扑学、集合论和元限组 合理论。对数学教育也有浓厚兴趣,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杂志 上发表四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许多工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 高度评价,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多次应邀出国讲 学,合作研究和出席国际会议。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国际、国 内会议和活动,取得很大的影响。
第三学段:7-9年级。
确定主题/单元:数的运算 课标分析:
第一学段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 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 6.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 用。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 解释。
水平3
能够在科学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恰当的 数学语言予以表达;能够在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新 命题;能够创造或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问题 与情境)。 能够通过数学对象及其运算或关系理解数学的抽 象结构;能够理解数学结论的一般性;能够感悟高度 概括、有序多级的数学知识体系(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问题中,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数学特征, 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表达;能够感悟通性通法背 后的数学原理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思维与表达)。 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用数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和社会现象(交流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