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自然资源部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自然资源部

附件4一、项目名称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二、提名意见该项目自1999年以来开展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及相应的成藏富集规律、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从微观成核-宏观成藏-区域成矿分布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初步形成了从水体—海底表层—浅层—目标层段的综合立体探测和评价技术体系;首次在我国海域调查圈定了水合物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首次在海域钻探获取到含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计划获取到水合物样品的国家;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了6个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及24个钻探目标;预测远景区总面积14.84×104km2,资源量为744亿吨油当量。

部分理论成果属世界首次提出,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与技术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2017年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开采,支撑了国务院2017年11月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我国第173种矿种,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也将助推相关领域及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对推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同时,项目在南海获得的海量实测数据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海军战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本项目已获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形成行业规范(规程)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团队。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与水结合形成的似冰状固体,世界各大洋中已发现的水合物总资源碳总量约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其总量之大足以取代日益枯竭的传统油气能源,是世界各国瞩目的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我国于1999年开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评价,2000年863计划启动勘查技术研发、2009年973计划支持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同时国家基金委、各科研及产业部门支持开展了相应的探索性研究。

16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近47亿元,其中科技创新研究超过2亿元,经国内外近20个单位,逾2000人刻苦攻关努力,形成了5套理论、研发20余项技术,初步形成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和综合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了6个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及24个钻探目标;预测远景区总面积14.84×104km2,资源量为744亿吨油当量。

圈定并经钻探证实了两个超千亿方控制资源量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一)取得了多项重大理论方法创新。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天然气水合物成核机制的笼子吸附假说;创新性地提出了南海北部两个主要水合物成矿带理论、‚复合型‛陆缘天然气水合物藏地质模式,发展了渗漏型、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发现纵横波速度增量比是识别水合物引起的高速异常重要地球物理参数等。

(二)自主研发形成了适合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点的综合探测评价技术体系。

成功研制并应用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首钻目标优选关键技术、矿体三维与海底高频地震联合探测技术、原位流体地球化学探测技术、成矿预测技术等。

(三)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和未来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南海北部海域圈定了6 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 个成矿区带、25 个有利区块、24 个钻探目标区,预测远景资源量达744 亿吨油当量。

其中1999年在南海西沙海槽开展我国海域第一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首次发现南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天然气水合物新资源调查在我国实现零的突破;2004年首次在南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冷泉‛自生碳酸盐岩分布区‚九龙甲烷礁‛;2007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 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和国际影响力。

(四)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研究。

探索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演化与地质环境关系,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若干次大规模分解的历史和环境效应,建立了天然水合物环境效应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本成果已获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形成行业规范(规程)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本项目成果支撑国务院2017年11月3日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我国第173种矿种,将可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远景资源量高达744亿吨油当量,粗略估算具备超过百万亿元的直接经济价值潜力,以2017年成功试采所在矿体350亿方控制资源量预计可产生120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其所带动的其它间接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潜力难以估算。

本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试验性开采、开发先导试验区建设、国防、外交等,显著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部分理论成果属世界首次提出,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对推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四、客观评价(一)评审验收意见1.科技部对973计划项目‚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验收意见(2013年11月15日):项目提出了在南海北部存在两个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项目提出的笼子吸附天然气水合物成核机制假说,天然气水合物对地球物理探测的响应特征及其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微生物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方法,利用地震纵横波速度增量比检测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方法等成果具有创新性。

2.科技部对863计划相关课题验收意见:‚天然气水合物流体地球化学现场快速探测技术‛(2010年12月1日),课题研制了一套沉积物原位孔隙水采集系统和一套船载现场地球化学测试平台等,并有所创新。

‚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三维与海底高频地震联合探测技术‛(2010年12月1日),课题在天然气水合物矿体三维与海底高频地震联合观测系统设计、海底高频地震仪研制以及联合采集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矿体三维与海底高频地震资料综合处理及高精度速度提取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目标地震识别评价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钻目标优选关键技术‛(2007年8月2日),课题在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以及水合物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目标优选关键技术,为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专项提供了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钻目标和井位建议,为我国首次成功钻探获得水合物样品提供了技术支撑,课题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2005年12月15日),课题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采集参数分析系统、地震正反演模拟技术、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计和稳定带顶底面识别技术、底水地球化学探测系统研制、室内高精度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技术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采集试验技术和地震识别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显著进展;形成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系列。

课题成果整体上居国际先进水平。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预测技术研究‛(2013年7月18日),课题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解释系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建模软件、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过程模拟软件和天然气水合物成矿预测系统等四套软件,在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解释、储层构造建模、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矿体目标的地质-测井-地震联合检测技术方面具有创新,初步形成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成矿预测技术,开发的技术成果在2013年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选择和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国土资源部对地质调查相关项目验收意见:“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2011年6月26日),包括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秦蕴珊院士、金庆焕院士、汪集旸院士、金翔龙院士、康玉柱院士、曾恒一院士等专家在内的评审专家组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是一项重大、复杂且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扎实,工作思路清晰,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圆满完成了专项设臵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成果报告是我国首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最完整、最系统的重大成果,对今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改善能源结构和布局、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发展相关地质勘探理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

‚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报告‛(2000年9月3日),包括李廷栋院士、金庆焕院士等专家在内的评审专家组专家认为,本次调查工作填补了我国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方法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空白,首次发现南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重要标志,地球物理调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获奖情况1.项目成果‚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获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目成果‚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及富集规律重大理论创新‛获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目成果‚天然气水合物流体地球化学现场快速探测技术‛获2016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目成果‚西沙海槽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获200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5.项目成果‚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三维地震与海底高频地震联合探测技术‛获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目成果‚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钻目标优选关键技术‛获2012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目成果‚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获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三)国内外同行和媒体评价1.国外同行评价:项目成果中有关笼子吸附天然气水合物成核机制假说方面在2009-2013年共计发表4篇国际SCI论文,其国际SCI被引频次共计108次,且在国际上获得好评:(1)Barnes and Sum于2013年评述:甲烷被水环吸附导致水合物成核的思想源于Guo等的工作;(2)Ning等于2012年评述:水合物成核生长机制的突破性进展由分子动力学模拟实现;(3)Liang and Kusalik于2015年评述:Guo等第一次报告了4151062笼子的丰度,发现高于除512外的其它笼子;(4)English等于2015年评述:在一系列有洞察力的研究中,Guo等发现甲烷吸附可以稳定水环面Liu等发现笼子吸附力随笼子面的尺寸增大而增大,表明成核中可能存在客体定向;(5)Chen等于2013年引述:Guo和Rodger发现降温比升压更有效地促进成核;(6)Phan等于2014年评述:Guo和Rodger关于水合物成核前的研究将用于解释我们的工作;(7)Tung等于2010年评述:不完整水笼子吸引溶解甲烷与Guo等的观察一致;(8)Lauricella等于2017年评述:笼子吸附假说预测的临界饱和浓度是水合物成核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用非平衡模拟研究了水合物成核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