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方法:通过听课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沟通、和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和学校领导沟通、了解学校计算机房及网络配置情况。
调查对象: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人员(教师、领导等)以及部分学生,课件、机房、网络的软硬件设施等。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存于的问题,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就问题提出关联的解决办法。
为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必要的依据,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全的发展,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进壹步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等)和评价方式的运用。
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常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表达和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
信息技术课是于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自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于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积极地响应号召,但于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于实习期间,对实习学校以及附近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存于多发明方面的问题,总结归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调查发现,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素质教育的思想虽然也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各个学校纷纷加大了教育的力度,可是信息技术教育于中学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分数至上”的思想于许多学校仍根深蒂固,不少学校、领导仍是将学生的所谓“主科”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仍是家长对壹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于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均不愿投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均不会很重视。
由此造成信息技术课只是壹个副科、形式,遇到和主科冲突的时候不得不让步,主科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时,直接占用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于教学过程中,推祟的是“粉笔+黑板+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上仍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被灌箱的对象。
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的落后,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根本原因。
2、软、硬件资源不足。
我们说的硬件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施建设,软件指可供教和学的各种资源建设。
有许多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机房,有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但机器数少于学生数,使得于上机练习过程中壹些学生没有事做,影响教学效果。
有的学校只建有单机机房,没有建成网络机房,个别学校现有的微机房仍是以前的486机器,且均是4MB内存和120M~540M硬盘,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少。
相比落后的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更为贫乏。
学校于建设校园网的时候基本上是关注硬件,对配备相应软件和人员培训却关注很少。
形成“硬件硬,软件软”的现象。
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有能够自己开发CAI课件或购买壹些精品教育软件的学校,也很少有学校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
即使有些学校具有相应的硬件环境,于缺乏软件资源的条件下.也很难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少有教师会综合使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上课。
3、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呆板;实践上机课涣散无秩序无任务驱动,成为学生轻松游玩的时间。
据了解,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中,大部分是靠着平时自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或多或少地掌握了壹些计算机关联知识,就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但仍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即出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甚至学生所作的练习均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和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状态。
从而使原本生动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践课让学生上机“自由活动”,缺乏任务驱动,学生既得不到基本知识的进壹步升华,又得不到技能的实践和锻炼,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兴趣类、活动类课程,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见电影、听音乐。
就导致了“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
4、师资力量不足。
信息技术教师于数量和质量上仍不能满足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师资是课程设立的首要前提。
根据调查,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中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很少壹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教育技术学或计算机关联专业毕业生。
仍有就是目前于中学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壹类是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本、专科生,他们有壹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教学经验不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另壹类是进行过中学初级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这部份教师有壹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起点不高。
另外,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除了沉重的教学工作以外(有的老师每周要上到2O节课),仍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为本校其他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等等,教师的教学成绩很难体现出来,于评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时候由于学科原因和名额的限制,使壹些教师没有机会参评,参加评选了也不能够评选上。
沉重的工作负担,艰苦的工作环境,落后的工作条件,偏低的工作待遇,能够说这就是目前相当壹部分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真实情况。
于是出现了中小学本科关联专业毕业生难招聘,工作不久多跳槽的现象。
5、网络教学开展缓慢,且不是很顺利,教学难度大。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但走访中发现,网络水平不高是制约网络教学的前提。
少部分学校囿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未建立起良好的网络环境。
多数学校虽建立了网络环境,组装了自己的局域网,但网络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仍有就是除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外,其它大部分学校均没有实现和广域网相联,无法使用中国远程教育网上的教育资源。
比如,于讲解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时,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因为网速太慢而无法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见,学生表现出壹脸的困惑。
缺少基本设备和资源条件,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
仍有互联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如黄色暴力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于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也有许多中小学生上网后,主要的兴趣于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见电影、听音乐、且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把上网当作壹种消遣的方式,致使许多教师和家长谈网色变,竭力反对学生上网,给我们的网络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再就是网络教学资源的贫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我们于网上到处均能见到新闻、娱乐、游戏,聊天、各种服务等资料,但真正的教学资源却寥寥无几,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所用的网上资源更是少得可怜,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顿消.转而打游戏、聊天、听音乐去。
6、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零起点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由于受家庭、社会、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学生所受到的信息技术“启蒙教学”的起点有早有晚,时间有长有短,因此造成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零起点教学模式难以实现。
据调查,目前本地中小学生中最早进行计算机操作的为7岁,最迟为l6岁;于高壹学生中、,已有50%的学生能熟练地进行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系列软件、动画制作等软件以及较快速度的汉字录入,仍有2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关机,如何使用键盘和鼠标器。
于农村中学中,这种差距将会更大。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具有如此大的差异,致使信息技术教师左右为难,于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形成统壹的教学进度,给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带来壹定的影响。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因此,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也存于问题。
7、信息技术课开设不均衡,重视不够且认识肤浅,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也仅停留于基本的计算机常识部分,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信息理念的教学,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尚未涉及。
信息能力是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之壹。
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限,不懂得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影响了学深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的开课情况是城乡之间、重点和非重点之间差别较大。
于调查中发现,于高中阶段,高壹年级开课的学校仅为12.50%,高二、高三所有学校均没有开课。
这些数据说明,从根本上说大部分的学校仍没有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应试教育于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各校于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于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有的学校因为老师的原因停开信息技术课。
于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的学校只开设壹个学期,每周仅为壹个课时,内容较少。
这和“纲要”规定:小学、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课时壹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壹般为70--140学时相差甚远。
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排课不合理不科学,壹周是几个班级的安排于二到三天的时间完成,出现壹个教师壹天要讲8—9节课。
这样大的工作量对壹个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出现教师上课应付的局面,从而影响这个教学效果。
学校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方面抓得不严,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仍有就是教研活动次数太少,信息技术教师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进壹步提高。
于学校中,信息技术课不受到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工作多,事情杂,人员少,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开展校级教研活动。
8、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力度不够,从而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且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但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低下等原因,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和各学科教学“脱节”,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