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参考体例1、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是规范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
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项目)标准、专业师资配备标准、专业技能实训室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等5个相关材料。
2、“参考体例”是为各专业编写教学指导方案提供的通用参考体例,提倡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制定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学指导方案,但基本的结构、框架应一致。
专业教学计划参考体例一、专业名称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二、专业代码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三、招生对象与学制1、招生对象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
2、学制要求:一般为三年(实行学分制可适当缩短或延长)。
四、培养目标要求:表述本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核心技能,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等。
五、人才规格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描述人才培养的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能。
如果该专业具有多个专业(技能)方向,除应从专业整体角度进行描述外,还应就各专业(技能)方向的要求分别描述。
根据专业特色,可以对条目数量进行增删。
1.职业能力要求2.基本知识要求3.职业素质要求4.核心技能要求5.对应职业和工作岗位6、对应职业资格证书六、课程结构框架要求: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公共文化及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选修、拓展课程的结构框架。
建议:遵循规范、引领、实用的原则,全面进行本专业课程的系统性改革。
用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技能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
从岗位分析入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于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与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接,整合课程,确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要求:分别列出本专业(含专业方向)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的名称及教学的要求。
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应着重人格修养、文化陶冶及艺术鉴赏,与专业知识能相配合,兼顾学生继续进修学习的需求。
一般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
建议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专业技能课程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兼顾学生就业或继续进修学习所需基本知能。
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选修专业课程,以及专门化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课时数应大体相当。
建议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建议课时数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0%左右。
毕业顶岗实习环节要求一般安排六个月。
八、教学时间安排及课时建议(一)教学时间安排建议表(二)授课计划安排建议表说明:1、毕业顶岗实习以外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包含课程内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或专门化集中实训的时间。
2、如果有多个技能方向,可以分方向增加“技能方向课程”列表。
3、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含军训、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
4、专业拓展课程可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学校的课程实施水平,自行确定。
5、本表适宜于实行学年制的专业。
实行学分制的专业,表格可另行设计,学年适当延长或缩短,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九、教学实施建议(1)教学计划要求:各学校要依据本教学计划,制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
建议:各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本指导性教学计划,落实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计划。
教学计划中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专业(技能)方向的课程学习。
各课程课时,可视学生程度、师资队伍状况、社会需要及本校实习实训设备情况酌量增减。
(2)教学方法要求:描述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师应于每学期开学之前拟妥授课计划,要从兴趣入手,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倡导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3)教学评价要求:描述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的方法。
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观察、口试、笔试与实践等评价。
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4)教材编选要求:对教材的编选提出指导性意见。
建议:学校应制定教材选用及教材编写有关规定,以利教师编选合适的教材。
学校应鼓励教师针对学生程度编选适合教材,以利学生学习。
选用教材时,要结合地区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设置要求,教学方法灵活、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
(5)教学设备要求:本教学计划配套有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标准、师资配备标准、技能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三个标准,这是确保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配套文件。
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尽可能的按照标准的要求配备相关资源,以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
课程(项目)教学标准参考体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要求:阐述课程的类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主要任务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建议: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应具备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
能力目标表述要明确,并且能够在培养目标和典型职业活动描述中找到相应能力的表述。
知识目标表述中以专业能力为主线,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情感的表述应紧密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活动中。
三、参考学时四、课程学分要求: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建议:采用表格的形式表述。
包括完成课程教学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等,原则上要涵盖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职业标准等部分内容。
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要求:描述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建议: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创设工作情境,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评价方法要求:描述对本课程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方法。
建议: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结合课堂提问、学生项目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技能竞赛、及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教学条件要求:描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教学条件建议: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学习。
也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4.教材编写要求:描述依据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方法建议。
建议: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或学时安排编写相应教材。
教材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5、数字化资源开发要求:描述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所需要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建议: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象带、视听光盘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专业师资配备标准参考体例1、参照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中的有关要求表述。
2、“标准要求”主要是描述教师的学历、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职务、“双师型”、实践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
3、“生师比”是指,本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与教师数之比。
教师由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生产(管理)一线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学历教育学生数含第三年毕业顶岗实习的学生。
4、其他特殊要求可在备注栏目标注。
专业技能实训室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参考体例1、参照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中的有关要求表述。
2、实训教学类别可分为基础实验室、技能实训室、仿真模拟室等。
3、实训教学场所是指实训室的名称。
4、实训教学任务应该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提出的目标更完整、要求更准确,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参考体例第一部分:前言(不超过800字)一、调研背景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大背景、职业教育领域背景、山东省行业企业现状、发展状况及本专业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二、调研目的意义(本专业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山东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第二部分:调研基本情况(不超过3000字)一、调研组织方法(调研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组织过程)二、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行业领域的国家政策、行业企业的规范要求等;本专业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标准等)三、职业岗位(群)的情况(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态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等)四、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需求情况(与本专业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行业企业对这些证书的认可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五、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六、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近3-5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状况)第三部分:分析与建议(不超过1200字)一、调研资料分析(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数据整理)二、调研结论(分析调研结果,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三、建议(调研建议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第四部分附录(包括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座谈纪要,参加调研及教学指导方案编写的人员名单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