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辩论的题目是:行善理应低调还是行善理应高调。
我方判断那种行善方式更好的标准是,究竟哪种方式更有利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更能促进社会上人人参与形善敢于行善之风的形成。
我方的观点是行善理应低调,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行善理应低调。
我们行善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别人、造福社会,而不是为了赢取名声,否则,就不能称作真正行善,甚至可能是地道的商业行为。
因此,真心行善者,以默默行善为宜。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
”做善事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其快乐之处在于不寻求自己所做善事为众人所知,因为善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举动,太关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反而会束缚自己善意的心。
做善事本身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了沽名钓誉之心,就极易引来诽谤与祸端。
因此行善理应低调。
第二、低调行善是春风化雨济世救人的慈善行为,给予受助者的既有其急需的物质资助同时又给予了同样重要的人文关怀。
反观高调行善,从受助者角度来看,受助者事实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行善的目的本是为了让受助者得到心灵的抚慰和物质的帮助,然而高调行善者通过对自己的过分包装忽略了受助者的感受。
比如当慈善晚会上父母双亡的小女孩被要求面对镜头哭诉自己有多惨的时候,本应该强调人人平等的奉献原则就变成施舍与同情换来的暴力行善,使得行善仅仅表现了物质资助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人文关怀。
而低调行善给予受助者的既有其急需的物质资助同时又给予了同样重要的人文关怀。
因此低调行善更好。
第三、低调行善有利于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更能促进社会上人人参与形善敢于行善之风的形成。
成功例子有很多,例如“微尘”,当印尼海啸发生,青岛市一对平凡夫妇用“微尘”这样的代号捐款后,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在捐款后留下微尘的名字,它已经成为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
使得慈善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中人人能参与人人敢参与的慈善对社会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非常有利!反观高调行善不是达到使更多的人去行善这一目的的好方法,高调行善容易带动炒作,金钱攀比之风,甚至带有功利色彩,已经不再像春风化雨救世济人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攀比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这对慈善的长久发展极为有害。
因此更应该鼓励低调行善。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行善理应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