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卷第5期2014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51,No.5Sep.2014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 )第4部分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解读,可以知道,无论是就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理论源流的追溯,还是其思想中的“准则学”和“主要原理”的概括,乃至“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逻辑的探究,以及对“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表明处于起点上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水准;这就要求我们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来估量他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不能再出现“低于起点”“起点之前”乃至偏离起点的理解、诠释和发挥等情况了。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起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图分类号:B 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4)05-0012-13收稿日期:2014-08-28作者简介:聂锦芳,男,山西寿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最新文献的马克思重要文本再研究”(14AZX002)。
引言:为什么要讨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问题?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论”的方式,即通过原理教科书了解和领会这一理论形态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体系框架和思想主旨。
二是“史”的方式,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成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不同阶段文本、文献的细致阅读来把握其思想的原始情形、论证逻辑及其内涵演变。
总体上看,这两种方式当然各有其特点、合理性,也都有欠缺处,但长期以来,第一种方式则更为普遍和流行,不必说普通民众、广大党员、干部,就是不以马克思文本、文献为专业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通过这一途径来接触、评判马克思主义的。
这里并没有完全否定原理教科书的价值和意义的意思,但同样显见的事实是,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未以这样的著述形式表述过其哲学体系,所以教科书实际上是后人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做出来的概括和阐释,而且相当程度上带有时代的印记和编写者特有的考量。
实际上通过这一途径把握到的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原始状况之间就“隔”了一层。
如果接受者不直接面对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却要作出属于自己的梳理、甄别和判断,那么由此而达致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思想发展进程的考察和辨析,来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和总体性,就成为提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而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那么对这一过程中若干关节点、阶段性的把握和划分就成为很关键的事情了;而这其中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因为起点就是基点、出发点,表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展开其哲学运思的、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开始其哲学征程的。
马克思后来的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当然会有变化、超越乃至自我反省和否定,但就理论思维来说,却是对起点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会低于起点的水准;后人更不能把马克思后来逐渐深邃起来的思想阐释得比起点第5期聂锦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13的视界还要狭窄、思路更为单一、体系也更为简单化。
这充分昭示出认真解读文本、探究思想“起点”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在以往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中,起点问题并没有被突出出来加以讨论。
与其相关的列宁的“来源”说倒是影响广泛,起了主导作用。
但现在看来,列宁的说法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完全画了等号①,而且在对“起源”的理解和解释中,“来源”与“组成部分”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这就是说,列宁实际上是以“组成部分”来反向逆推出的“来源”,从而他决绝地判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并且将其“来源”界定为德国古典哲学。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而抹杀了“起点”,并没有把“来源”视为“起点”。
②回到前文对“起点”的界说,可否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呢?我认为,对于作为在黑格尔哲学由如日中天走向分化和衰落过程中展开思想探索和建树的马克思来说,似乎是有关联的,作为背景和对其有启示性的作用来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回到原始文本、文献,“用文献和事实来说话”,那么,这一点却并不能被坐实。
至于国内有的学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推延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对象性”“感性活动”,那更得不到佐证,因为那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是尚在“起点”阶段而是已经“在路上”了。
基于此,我还是主张“回到马克思”,从他写作和留存下来的文本、文献为依据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幸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第4部分“笔记和摘录卷”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
在马克思开始人生和思想之旅的起始阶段,如果说他中学期间留存下来的文献、大学时代的文学习作表明他最初成长、思考的启蒙主义背景和人文主义情怀,那么当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意识到不能以情感和浪漫来理解世界、写诗“仅仅是附带的事情”,而应该“首先渴望专攻哲学”,“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③,表征的是他哲学自主意识的觉醒、是他哲学探索的起步。
为此,他留下了七册标明为《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关于古典、近代哲学家著作的摘录汇集(MEGA编者分别命名为“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柏林笔记”),其中所摘录、叙述和评论的那些丰富、复杂也不免显得杂乱的思想,就成为马克思开始哲学征程的起点。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因马克思后来的博士论文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学的差别》而为人们知晓,国内外也出过几部研究论著,但基本上都是“外围言说”,即并没有通过详尽而完整地考察和解读七册笔记的内容而探究马克思理解伊壁鸠鲁思想的轨迹和缘由,进而分析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以后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
而包括了对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莱布尼兹部分著述、休谟的《人性论》、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及其通信以及卡尔·罗生兰茨的《康德哲学的历史》的摘录和评论在内的“柏林笔记”,迄今为止还很少为论者所知,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
这对于马克思原始思想的把握来说,是多么大的遗漏啊!作为马克思文本、文献的研究者,我和我的同道虽然致力于对这些新文献的发现和研读,但我们并不是等量齐观地看待所有文献的思想价值的,更不会矫情地认为“新的就是好的、价值最大的”,但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总体理解和宏观把握而言,他特别经过认真选择而记录、评论的古希腊和近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的确是不能无视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将一一对其进行详尽的梳理①②③笔者当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论者所主张的二者判然有别、根本对立的看法,但也认为不将作为这一思想体系创立者的马克思的思想与其后继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认真比较、分析而是笼而统之地完全等同,不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8页。
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3页。
1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和分析,而本文解读的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第一册的内容。
一、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与其理论源流的追溯那么,为什么伊壁鸠鲁哲学会成为马克思哲学的起点呢?普遍流行的解释是,这时的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俱乐部,而这一俱乐部的主将们(比如,布鲁诺·鲍威尔)对古希腊晚期哲学很感兴趣,马克思是受其影响而做出这一选择的。
尽管从现在留存下来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文献中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他人写过关于伊壁鸠鲁的文章或著作,但从当时德国思想界的情形和马克思登上思想论坛的经历来推测,上述因素是可能存在的;然而,这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外部的诱因,内因还在于伊壁鸠鲁哲学本身的思考框架、意旨以及马克思的领会和掌握,使在激情和迷茫中寻求对世界的理解的马克思有了参照系、思考支点,为其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确立了初步的视界、意旨和基础,蕴含着某种程度上较为接近的价值追求和趋向,同时也明白了包括伊壁鸠鲁哲学在内的古代原子论的逻辑困境和必须超越的局限性,因而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当时的马克思还只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但他选择伊壁鸠鲁思想作为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却是相当精心的。
首先是他完整、准确地搜集、甄别和梳理了表征伊壁鸠鲁思想的文献材料。
据传伊壁鸠鲁本人著述甚多,但可惜的是留存下来的却只有三封信件和个别残篇,当时权威的伊壁鸠鲁编本还没有问世,人们主要是通过其追随者的复述来了解他的思想的。
马克思淘沙砺金,浏览了几乎当时可以看到的所有记述和评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他选择有代表性的第欧根尼·拉尔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普卢塔克、卢克莱修、鲁齐乌斯·安涅乌斯·塞涅卡、约·斯托贝、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西塞罗、伽桑迪等人的著作、论文、对话、言论做了摘录、转述、概括和评论,而且每一部作品的版本都是当时最权威的,这为保证他能较为完整而准确把握和理解伊壁鸠鲁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哲学看成是一个有思想传统的理论体系。
在阐述具体观点之前,马克思特别追溯了其来源和先驱,这成为理解其思想内涵的前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不是突兀生成的,他是在偶然中发现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了解了其思想的主旨后,开始“献身于哲学”的。
后来,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他把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亚里士提卜的快乐学说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很推崇阿那克萨哥拉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原子论的重要奠基者。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
所谓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
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作存在,虚空叫作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
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
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旋涡运动中产生的。
这种思考方式直接确立了伊壁鸠鲁把握世界的本体论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写作这一本笔记时,马克思还没有甄别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之间的差别,这与后来他博士论文的选题和论述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