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愈生平事迹

韩愈生平事迹

韩愈生平事迹篇一:韩愈生平研究韓愈生平研究壹.時代背景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

正好處於安史之亂後,朝政日衰、國勢日削的時代。

中唐以後,朝政之所以日益衰敗,宦官專權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唐代宦官在朝政上得權,是始於玄宗信任宦官高力士。

而安史之亂後,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登皇位有功,肅宗任為「元帥府行軍司馬」,把兵符軍號都交由其掌管,而太子李豫雖名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直至即位為代宗,還得稱李輔國為尚父。

李輔國被殺後,宦官程元振因擁代宗登基有功,繼任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專制禁軍,權勢更為擴大。

德宗時,藩鎮朱泚攻進長安,德宗離京出走,逃往山南,等到亂事平定,德宗對藩鎮及武官均不敢信任,而宦官竇文場、霍仙鳴隨行有功,特將禁衛軍之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全交由宦官主管,從此中央軍權被宦官所掌。

此外,中唐以來所設置的樞密使和宣徽使,也交由宦官去擔任,執掌皇室機要,宣傳詔令,在政事上與宰相分掌軍政。

各大小軍區,都由宦官去擔任監軍;宦官有時甚至利用藩鎮以威脅人主或宰相。

因此,宦官能擅入威福,朝廷大臣的進退用捨,也常被宦官所操縱把持,後來皇帝的廢立生殺,都由宦官主導,從肅宗到大唐滅亡,除哀帝外,都是經過宦官所擁立,這些皇帝如對宦官不利或為他們所不滿,就被殺掉而另立一個。

唐代政治禍根,除宦官弄權外,藩鎮割據更是一股惡勢力。

藩鎮禍源的開始,應追溯到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玄宗為充實邊防,在國境邊設置十節度經略使開始,各使所領軍額,合共比當時中央禁衛軍要多出好幾倍,與唐初那種舉關中兵足以制四方的軍勢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

唐代邊防軍一般都要屯田或營田,因此由都督發展而來的節度使,必須主管屯田、營田的事,而長駐軍人的家屬也住在邊疆,又必須兼管民政、度支、安撫、觀察等工作,邊防軍系召募的健兒,因長期相處,逐漸變成節度使的私人武裝力量。

邊區節度使便利用這些私人軍力,以及從屯田所得收入作為軍經力量基礎。

反之,中央政府所召募的兵員卻紀律廢弛,形成外強內弱的形式,中政府就不能控制節度使,而地方政府之武備,自從府兵制破壞以後,也廢弛不堪用。

在安史亂後,投誠的安史降將,卻佔據大鎮,在河北、山東廣大地面列鎮相望,甚而心腹地帶,也有他們節度使,自行擴充軍隊,強奪民間土地,徵收賦稅,自委官吏,各鎮間互相聯絡或互相併,這些藩鎮可說是明目張膽的割據自雄。

憲宗元和初年,雖然打敗了若干叛跡昭著的藩鎮,但各鎮的自委官吏,截留稅收,自保軍隊,依然如舊,隨時有再起作亂的可能。

凡忠於大唐王室的臣子,無不憂心忡忡,果然在憲宗被宦官殺不久,藩鎮之亂又暴發,一直到大唐本年都歲無寧。

此外,土地的兼併與兩稅法的實施,導至經濟蕭條,民生凋敝,民亂此起彼落。

在文化上受到佛老學說的影響,使得儒家的學說注入了消極的成分。

韓愈就是生存在這樣動盪的時代之中。

貳.家世一.籍貫韓愈的籍貫原本是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但他卻自稱昌黎(今河北省盧龍縣)人,《舊唐書》及李翱【韓吏部行狀】皆據此而書。

《新唐書》又以李白所撰【武昌宰韓君去思碑】謂「韓仲卿(韓愈之父)南陽人」為據,說韓愈是陽人,而於「南陽」之上加「鄧州」二字。

這些說實有考證的必要;(一)韓愈自稱是昌黎人,乃言其郡望,非實際籍貫。

在唐代,雖然豪族地主己經衰弱,但是社會上仍然存在著重視門閥的觀念,許多出身於普通地主而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人,他們講自己的家世時,往往攀援郡望,把自己說成屬於某郡顯貴的家族,用以誇耀門楣。

由於昌黎韓族頗盛,故韓愈自稱昌黎人。

其實韓愈並不是出身於昌黎韓族。

唐代兩支韓族的遠祖均為西漢韓頹當(韓信之子)。

頹當於漢文帝十四年(西元前一六六年)被封為弓高侯,居河間高縣(今河北省阜城縣)。

其子孫日益繁衍,其中一支派由韓騫徙居南陽郡的赭陽(今河陽省南陽縣),傳至後魏韓播,徙居昌黎棘城,其後裔為昌黎韓族。

唐玄宗時的宰相韓休和唐德宗時的宰相韓滉所屬的就是這一支的世族。

韓頹當子孫的另一支由韓尋徙居穎川(今河南省禹縣),其子孫雖曾徙居武安(今河北省武安縣)、九門(今河北省石家莊東北)、陳留(仱河南省開封西北)等灺,但仍屬於穎川韓族,韓愈應該就是這一族。

(二)李白所說的南陽,是指處於太行山以南和黃河以北的區域(相當今河南省濟源縣至獲嘉縣一帶),它在春秋時屬於晉,在戰國時屬於魏。

河陽正處於這個地區之中,所以李白說韓仲卿是南陽人,實際上是說他是河陽人。

《新唐書》列傳的編撰者宋祁沒有搞清楚,以為李白說的南陽是指荊州的南陽郡(治所在穰縣,今河南省鄧縣),因該郡在唐代屬鄧州,所以他就就在南陽之上另增鄧州二字。

(三)韓氏祖塋在河陽,韓愈之兄長、女兒、息國夫人皆葬於河陽,韓愈本人亦葬於河陽。

所以河陽應為韓愈之鄉里。

二.親屬韓愈祖先可追溯至漢代名將韓信,而其曾祖父韓仁泰曾任曹州(今山東省曹縣西北)司馬;祖父韓叡素,任桂州(今廣西省桂林市)都督府長史。

以下介紹韓愈之父母及其子孫。

(一)父母韓愈的父親是韓仲卿,他和大詩人李白、杜甫都有交誼。

在武昌任縣令時,對姦吏豪紳毫不留情,積極開採縣內礦產,使縣財政大為充裕,縣民收入也日益增加,武昌戶口增達三倍,因此極得當地人民的敬愛。

代宗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卒於祕書郎任內。

時韓愈三歲。

韓愈的母親,姓氏不詳。

自宋以來的韓愈傳記年譜,皆未說明其母之卒年。

韓愈出生才二月,其母即逝世,時間約在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

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韓愈入朝為國子監祭酒,其母始受追贈為郡國夫人。

(二)兄嫂韓愈之長兄韓會,為一倡導古文的名家.代宗永泰年間與名士盧東美、崔造、張正則四人同寄居上元(江蘇江寧縣),被時人認為才德可媲美后夔,故稱四夔。

韓會做官,是由浙西都團練觀察使李栖筠推薦的,他視韓會為賢者。

元載當國,韓會以有「文學才望」為元載所青睞,任起居舍人。

大曆十四年,因受元載案牽累,由中書起居舍人被貶韶州(廣東曲江),德宗建中元年(西元七八○年),韓會於韶州任所病逝,韓愈時年十三歲,隨嫂鄭氏護柩北歸河陽故里。

韓會之妻鄭氏,滎陽人,韓愈少孤而由鄭氏所撫養。

德宗貞元十年(西元七九四年)鄭氏卒,葬於河陽。

韓愈次兄韓介,為人孝友,在一度出任率府(大子屬官)參軍後就去逝了。

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

」因此,韓愈除韓會、韓介外尚有一兄,只是他的名字已不可考了。

(三)妻子韓愈之妻盧氏,范陽人,封高平郡君。

范陽盧氏為唐五大姓(太原王、清河崔、趙郡李、滎陽鄭、范陽盧)之一,所以盧氏為當時的名家女。

(四)子女韓愈有二子。

長子韓昶從樊宗師學文,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任戶部郎中。

篇二:韩愈五箴韩愈五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

折叠游箴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

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折叠言箴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

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折叠行箴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折叠好恶箴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

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

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

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

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折叠知名箴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

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

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折叠说明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

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

《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

《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

《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

《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

《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

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