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宏观异常的识别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一)动物异常的识别很多动物在地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反应,可作为地震宏观异常。
一般说来,三级左右的有感地震,震前可看到某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五级左右的地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明显的异常反应。
震级越大,震前异常反应的动物种类及数量亦越多,反应程度越强烈,以唐山地震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比较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儿。
内蒙和林格尔6.3 级10 余种304 次约70 公里河北唐山7.8 级地震30 余种1118 次约300 公里动物异常种类数震前一天内的最大值漫衍范围内蒙和林格尔6.3 级10 余种304 次约70 公里河北唐山7.8 级地震30 余种1118 次约300 公里但动物异常行为大多数并不是地震宏观异常,诸如气候突变、饲养状况改变、居住环境改变及动物本身的生理变化、疾病等也可以引起动物习性异常。
地震前动物反应以及动物的异常表现: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人们根据地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编写了一首生动的歌谣,总结的很好: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测,发现异常块报告。
1、昆虫类异常的识别昆虫类中,蚂蚁与蜜蜂具有群体生活习性,因而容易发现其异常。
蚂蚁的日常行为主要是垒巢与寻找食物。
夏季,当天气转阴即将下雨时,气压变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大,蚂蚁会成群结队往高处搬家,到高处垒巢,向高处运食,其规模浩浩荡荡,此现象一般不是宏观异常。
然而, 在旱季出现这种情况,则要考虑有可能为地震宏观异常。
有时在严冬季节,蚂蚁惊慌搬家,甚至往人身上乱爬,要给予关注并及时报告。
蜜蜂一般天天早出晚归忙于釆蜜,当发现成批成群的蜜蜂早出晚不归时,则要予以关注。
然而,有时蜜蜂得了流行病,成群幼蜂在箱内死亡,或蜂箱内钻进了其他有害昆虫时,也会出现晚不归情况,甚至成千上万只蜜蜂远走高飞,永不回巢。
因此,发现蜜蜂不归时,还要仔细观察与分析其生存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2、鱼类异常识别常见鱼类行为异常是鱼“浮头”、“跑马病"、“跳水”、“蹦岸”等。
鱼“浮头" 在鱼塘中较为常见,多为鱼缺氧而浮出,特别是天气闷热、水中氧气含量低,鱼浮上表层从空气中呼吸氧气。
种类不同的鱼对缺氧的忍耐程度不同,浮头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鲫鱼最强,鲤角次之,鲢鱼较差。
“跑马病”指成群的鱼向岸边狂游,此多为鱼塘内鱼的密度过大,饵料严重不足引起。
如果晴朗多风天气,鱼塘没有被污染,也不缺少氧气和饵料,出现成群鱼“浮头”、“跑马”跳跃甚至死亡,要给予关注并及时报告。
3、穴居类动物异常识别自然界有不少穴居动物。
所谓穴居动物,顾名思义是栖息在地下洞穴里的动物,如老鼠、蛇、青蛙和蚯蚓等。
在日本,有不少关于震前老鼠异常活动的故事。
例如,1923 年东京大地震前,老鼠都突然无影无踪了。
当时有个说书人在东京闹市区的一个客栈里,听到老鼠突然消声匿迹的消息后,马上联想到1855 年江户地震前也有过这种事,便预言要发生地震,事后,果然不出这位说书人所料。
类似的事例在我国也相当多。
1974 年昭通7.1 级地震前几天,大关县木杆公社有位女社员发现家里老鼠特别多。
震前那天晚上,她又见到老鼠呆呆地蹲在窗台上,于是拿东西赶打老鼠。
她打鼠过程中,忽然想起参观地震展览时有关老鼠在震前的异常反应,因而思想上有所警惕,及早采取了防备措施。
当地震发生时,全家人已走出室外虽然房倒屋塌,家人却无一伤亡。
除了老鼠之外,其它的穴居动物对地震的信息也是相当敏感的。
据目前资料,穴居动物在震前的行为异常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冬眠期间突然出洞。
这以蛇最明显。
例如,191855 年11 月11 日江户地震前二天,虽然天气寒冷,蛇巳进人冬眠状态,但震中区却有许多草蛇从洞中爬出来。
1977 年2 月5 日罗马尼亚7.2 级地震前,也发现冬眠中的蝮蛇爬出洞穴,以致多数被冻死在地面上。
震前冬眠蛇出洞现象比较突出的当数我国1975 年海城大地震。
震前几十天,人们已发现蛇出洞的异常现象。
1974 年12 月份,辽东半岛已是严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10-20 度,早巳冬眠的蛇,居然爬到冰天雪地里,自寻短见。
据统计,当时发现出洞的蛇达数百条。
绝大部分的蛇出洞后立即被冻僵、冻死。
例如,辽阳市兰家区某社员于1975 年1 月9 日看到一条蛇出洞,爬出洞的前半截已被冻僵,下半截还在动,极力挤出洞外。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毒蛇的冬眠洞比无毒蛇要深些。
海城地震前出洞的蛇大多数正好是毒蛇。
青蛙也有冬眠的习性。
海城地震前隆冬季节,不少地方发现冬眠青蛙出洞。
营口县旗口公社马某看见家中柜子下面有一只青蛙,捉到后送大队还不到30 分钟,大地震便发生了。
震前出洞的穴居动物还有许多,如蜈蚣、蜥蝎、蜗牛等。
(2)活动规律反常。
有些穴居动物每天活动时间是很有规律的,就拿黄鼠狼来说,这种动物一般栖息于洞穴中,昼伏夜出,白天是很难见到它的。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前几天,唐山、丰南等地,不少人白天看见很多黄鼠狼频繁活动。
例如,震前一天下午,柏各庄农垦区张某在田埂放水,看见三、四只黄鼠狼在渠埝子上跑来跑去,一点也不怕人。
这在过去是从没见过的。
1966 年邢台地震前,人们还发现习惯夜间活动的刺猥,竟然在白天出来活动。
震前某些动物的活动方式还会有所改变。
据唐山市陶瓷六厂黄某介绍,唐山地震前一天特别热,蝼蛄从前是在地上爬,但那天晚上却直往地里钻,而且钻得特别快。
(3)成群结队,携幼搬迁。
穴居动物在震前这种行为异常比较多见。
例如,唐山地震前,7 月25 日上午有人见到百余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叼着小的,从一古墙洞向村内大迁移。
26 日和27 日,黄鼠狼转而向村外迁移,成群结队,毫不怕人。
震前蚂蚁的搬迁现象亦比较常见。
例如,1948 年苏联阿什哈巴德地震前,有位女教师观察了蚂蚁大规模迁移的有趣现象。
蚂蚁群在震前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用口叼着卵从地下深处栖息地往地表不停地来回搬运。
一般情况下,进人汛期后,蚂蚁搬家是不常见的。
1970 年8 月10 日山东曲阜5 级地震前,进入汛期已很久,蚂蚁却居然搬起家来。
另外,海城大地震前,人们还发现严冬季节蚂蚁搬家的怪现象。
(4)群集。
震前往往出现同类的穴居动物大量集中的情况。
例如:蝎子唐山地震前一天晚上,宁河县廉庄子公社王某,发现屋内墙壁上爬着许多蝎子。
当时他一次就捕捉了十多只。
据当地群众反映,近10 年来很少见到蝎子了,而这次地震前却大量出现,确实是件怪事。
蚯蚓1977 年罗马尼亚弗朗恰亚大地震前12 小时,当时没有下雨,但离震中250 公里的克鲁日市公园内,几万条处于冬眠期的蚯蚓爬到地面上来。
1976 年我国盐源6.9 级地震,西昌北山附近的公路上,发现200 米宽、1000 米长的地面上爬满了蚯蚓。
青蛙唐山地区平时夜间捉青蛙是不太容易的,但唐山地震前几小时,昌黎县刘台公社某地青蛙特别多,而且很好捉。
那天晚上有个小孩捉了不少,回家后又发现老鼠乱窜,就向家里人说:“有可能要地震。
”因而全家人提高了警惕,地震时无一伤亡。
松潘地震前青蛙群集现象更有意思。
1976 年5 月30日,江油县出现成千上万只青蛙排成1 米宽、150 米长的队伍,由河边启程,浩浩荡荡地穿过厂区,沿公路爬上山坡。
4、家禽家畜类动物异常识别马、牛、猪、狗、猫等在震前的异常行为主要有:不进窝圈、闹圈、越栏外逃、不听主人使唤、异乎寻常的怪叫、惶恐不安、萎靡不振、卧地不起等。
生活中家禽家畜的习性异常更多是由其它原因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象因素:由于气温、气压、湿度等条件的变化,引起动物敏感反应,有时与动物震前的行为异常相似,要注意区别。
如大风将临,羊群会发生打架、碰头、摩擦羊角等混乱现象;狗在低处若湿度过重,下雨之前会找高处或灰堆睡觉;猪在阴雨前懒动少食,在湿度增大,温度升高时跳圈外逃等等。
(2)饲养状况:饲养环境改变会对动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更换禽含或饲养人员,有些动物就会不进窝,不听指挥;饥饿时动物会乱跑乱叫,甚至发生逃跑现象;突然改变饲料或喂给饲料不合适,天气过热,动物也会厌食等等。
(3)各种干扰:自然敌害或其他生物侵袭,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非震异常因素。
蛇和大老鼠钻进鸡窝里,鸡便不敢进窝;鸽子的视听反应与突然惊飞,可能与鹰和其他的凶禽出现有关;有时一些人为干扰,如夜间灯火通明,也会使一些公鸡打鸣等。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对家禽家畜的正常活动产生很大影响。
工厂、矿山的噪声、机械振动也会影响到动物的正常活动,特别是发情期或哺乳期动物,以养殖的貂、狐狸等最常见。
(5)生理活动:不少哺乳动物在发情期间,常有焦躁不安、食欲减退、相互追逐、越栏跳圈等表现,如猫狗在发情期间有哭、叫现象。
有的母畜在怀孕期、哺乳期或母幼畜分离时,会出现性情暴躁不安、贪食、拱圈、乱叫乱跳等现象。
(6)病态:有些动物神经患有毛病时,会出现感觉过敏、兴奋或反应迟钝、畏缩等现象,如在使役中突然逃跑或冲向墙壁;患狂犬病的狗,常吞咽木片、石头、破布等。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动物在震前体现的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可能发生荒震的指示、旌旗灯号,但是这并不说明动物机体本身具有辨认和特殊功能,只不过是对不适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已,如动物在持久的进化历程中,获患上了某些比人类还要灵敏的奇异本领,使它们能够从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获患上必须的生活信息。
比如:不仅有灵敏的听觉和嗅觉,另有特殊的电感触感染功能。
在震前局部地区所出现的特殊气味征象,似臭鸡蛋味,熬沥青味,“六六六”粉味,火药味,硝烟味等,强烈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各种气味在冒出地面之前,人们无法察觉到而狗就可能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