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法操作原则湖北应城二中----詹丽提要: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是升入高一年级学校入学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围绕英语教学的问题,本篇论文就英语教学中的四条教学原则(语言输入原则、使用母语原则、实践性原则、处理几种关系的原则)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在理论阐述基础上,列举了一些例子来阐明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如何遵循这些原则以及如何运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从中我们更好更快地学习和教授英语。
关键词:英语教学原则我国英语教学从1862年起,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按照传统观点,英语教学法是对英语教授方法的研究。
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能适用于一切环境,奏效于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理想和编写出达到这个目的的理想教材,与此同时,也创立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譬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情景法、视听法等等,但其教学效果却未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要求。
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不应单是教的方法,有关教的探讨应以对学习的研究为基础,对这两方面的共同研究构成了英语教学法。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研究教也研究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语言理论,结合实际,设计并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语言输入的原则:(1)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埃利斯在他的著作《理解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中对待语言输入的三种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先天论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理论视语言为一种人类行为,强调外语环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这种学习模式总结为:刺激——反应——强化。
因此,语言输入是行为主义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没有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刺激,便不可能有反应,语言学习就变成了无木之本。
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先天论者强调人们天生固有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认为语言输入仅仅是激活内在语言习得机制的触发器。
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机制不能激活,语言习得自然也不会发生。
因此,从先天论者的观点来看,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从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心里能力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需诶下者的语言处理加工机制决定和受制约于语言输入。
如果无语言环境,无人的心里能力与语言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有语言习得。
综上所述,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输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多讲英语,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量。
此外,在注意量的同时,质的方面也要注意。
语言输入应为学习者所理解,或适合学习者水平,适合学习者水平的语言输入,应是比学习者语言水平稍高一点的语言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去思考,也能使学习者学会新语言。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适合于他们水平的语言输入。
(2)获取语言输入的途径从环境来分,可分为课内语言输入和课外语言输入;从形式来分,有声音和文字两种形式。
在我国,在课堂里获取语言输入是学习外语获取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声音和文字等形式的语言输入,二主要又是声音形式的语言输入。
例如,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说:Good morning,every one.教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到某一页时,可以说:Open your books at page. 组织听录音时可以说:Let’s listen to the tape.上课结束,教师可以说:Classis over, thank you.语言输入还可以通过讲授课文、解释词汇和进行语言结构操练时提供。
这些都属于课内语言输入,在教学中进行。
课外的语言输入则可以由教师指定,教师可以安排、布置学生听合适的录音、看合适的录像或阅读英语小故事、英语作品简写等等。
总之,提供和获取尽可能多的适合于学习者水平的语言输入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和教授,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应该全部用英语进行,在一定阶段、一定场合使用母语能够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外语。
二、适当使用母语的原则(1)利用母语优势英语学习是在母语习得后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英语学习之前,学生已能用母语进行交际,他们的时间、地点以及空间概念已经形成,学习者已学会了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手段。
因此,母语的解释在一定时候能起到清楚、明了和加深印象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生词science时,教师如果用英语就很难把它解释清楚,但如果解释为“科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汉语“科学”这一概念。
除此之外,母语在一定阶段的使用,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某些结构和规则的特点并对教师安排、布置的课堂活动的具体做法理解得更好,同时也能使学生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进行英语实践,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教授现在完成时的时候,教师可使用汉语讲述现在完成时和过去时的用法,学生听了之后,就会明白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但现在完成时侧重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然后教师举例说明并要求学生进行操练,学生按要求做一些联系,如I have lost my pen.=I lost my pen and I have no pen now.I have been to Beijing =I went to Beijing and I’m here now.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一时态的特点,也进行了操练,然而,这一过程如果完全用英语进行,学生们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而且效果不明显。
(2)排除母语干扰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使用方面有其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造成学习英语的障碍,成为学习英语的难点。
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排除母语干扰是必要的。
而母语的适当使用就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母语和外语的各自特点,从而排除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在适当的场合,结合英语学习的内容,用母语简单讲授英、汉两种语言在某一结构、某一用法上的差异和特点,学习者将会了解并明确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上要注意的问题,使他们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可以避免受母语的影响,少犯一些错误。
但是语法知识的讲授不能代替语言的实践,语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在运用中才能掌握。
三、实践性原则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人们在语言的实践中能学会使用语言。
因此,学习英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活动。
听、读是接收语言输入的活动形式,说、写及适量翻译是产生语言输出的活动。
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只有提供语言输入的活动,学习者很可能把很多的语言项目储存在大脑中,在需要时不能将他们拿出来使用。
这就产生了很多学习者虽然已掌握了很高的英语水平却很难开口的现象。
只有在要使用语言的时候,学习者才会被迫对自己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项目进行评估。
因此,把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材料拿出来使用对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语言输出活动。
进行语言输出活动的实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
这些实践活动在某一阶段可为“涉及到某种形式的操练或是强化的训练”,而在另一阶段应是“用于交际的”。
语言输出活动可以分为三类:非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准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一)非交际的语言活动非交际性的语言活动即控制性的语言活动。
它的特点是没有交际愿望和目的,强调语言形式的掌握和逐个语言项目的训练。
非交际性的语言活动一般有齐声复述、个人复述和线索反应操练三种形式。
齐声复述和个人复述是学生按照教师提供语言模式进行复述。
齐声复述可以使全体学生有实践机会,不会造成学生怯场,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语言的信心,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复述的情况,大体了解到学生对某一实践项目掌握的程度。
但是,要了解某一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要使用个人复述。
齐声复述和个人复述是较简单的操练形式,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进行,便于控制,但较多的非交际性活动采取的是线索反应的操练形式。
线索反应的操练进行时教授的内容向学生说明练习的方法并提供做练习的线索,要求学生按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
常用形式有句型转换、合并句子、词汇套用、情景诱发和汉英对译练习。
句型转换是教师提供线索,要求学生用另一种结构的句子来表达某一句子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说明“It seems that he is ill.”可以用“He seems to be ill.”来表示,然后要求学生用“He seems ……”的句型来造句,表达It seems that he ……的意思。
合并句子就是把两个句子的意思合并,以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说:I know the man. He is looking for you. 要求学生说:I know the man who is looking for you.词汇套用则适用于某些词汇的教学。
教师用学生自己已熟悉的词汇说出或写出一个句子,要求学生以口头或笔头形式用新学到的词汇表达原句的意思。
例如,教师可以说I have written down you said.并要求学生用put down 来表达他的意思,即说出I have put down what you said.情景诱发练习指的是教师口头或书面提供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按规定练习某一语言项目。
汉英对译则是一种翻译练习,由教师提供汉语让学生把汉语译成英语。
以上操练方法都属于非交际性的语言活动,比较机械,没有语言交际的味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可采用准交际性的与语言活动。
(二)准交际性的语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