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关系案例
案例一
一、一般资料
王某,汉族,男,17岁,独生子,章丘本地人;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
日常活动较少;近期生活方式无重大变化。
父母均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父亲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喜欢喝酒,对孩子管教比较严格,母亲温顺贤惠,任劳任怨。
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
和同学交往较少,对一些同学的做法很反感,以致同学关系有些紧张。
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是太好。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幼儿时期身体健康。
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比较内向,非常听父母的话。
因为害怕父亲,与父母亲交流不多。
上小学、初中时,王某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在校表现比较好,与同学相处还可以。
上高中以后,因不满一些同学的做法,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变少,人际关系开始变差。
同时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而且和预期的差别很大,考试成绩时有波动,因上述两个原因,求助者出现焦虑情绪。
同时因父亲的喝酒问题,害怕影响父亲的身体,导致精力不能集中。
案例二
小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
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
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
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肖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