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评课稿范文篇一:语文识字课评课稿一(7)班语文下册《识字四》的评课稿今天江老师为我们展示《识字4》的精彩演绎,,江老师的这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状态,不知不觉地就认识了这么多字,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能够在识字课堂中达到的效果。
识字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件导入。
出示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同时让孩子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哪些小动物,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可爱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起了孩子们认识新朋友的欲望,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这是老师的精心设计,老师的智慧点燃了学生的智慧。
二、运用看图识字,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识字。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江老师在这堂课里,能很好的运用多媒体图片帮助学生进行识字。
三、识字教学恰当运用多种方式。
《识字四》中要求会认有十四个,根据要认的字的特点,把它分成两个板块来学习。
江老师在教学“蜻、蜓、蚯、蚓、蝌、蚪”等几个动物的名字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把这些字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特点。
四、从文本出发,回归文本。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方法。
江老师从课文出发,将词语单独提出学习,并且最终还是回归文本。
通过“自由读—赛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兴趣昂然地投入“识字”这一活动中,在这个识字活动中,学生们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声情并茂,语言轻切,姿体语言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比较丰富,并且有多种形式的表扬与鼓励。
教师评价语对学生的积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对学生的回答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说,这堂课还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也有一些小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老师没有强调;学生把“yin”说成后鼻音,老师没有及时更正;“yun”是整体认读音节,但学生进行了拼读,老师没有及时更正。
这些可能都是老师的大意,但是,作为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是不能出现这样的错误的。
一(1)班语文下册《识字三》评课稿今天上午,我很荣幸听了李丽芳老师的一堂识字课,感觉非常好。
“识字3”这一课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与大自然有关,语言精练,读起来琅琅上口。
这节课,李老师根据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快积极的学习状态里,在读中学习,不知不觉认识了许多生字,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听后感。
首先李老师以和同学们进行对对子的游戏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摸得找的东西。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一步步认识字音,再在情境中接触字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运用他们已熟知的语言材料,认识词语,这样的安排效果上达到了事半功倍。
最后,李老师在教学识字过程中非常重视识字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识记,如通过象形字“雨”、“树”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发现“霜、雪、雾雨有关,“李、杨、桃、柳”则跟树木有关,加深学生的印象。
此外还准备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包装盒让学生识字,巩固所学。
总之,低年级识字量多,难度大,如果教师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枯燥的识字也变得津津有味了。
李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的新理念,为我们的识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评课人:赵梅芳20XX、3、14篇二:评课:精彩的识字教学20XX11精彩的识字教学胡晓聪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要环节。
字构成了词语,词语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可见,识字教学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有幸听取了一节精彩的识字教学课《日月明》,执教老师为年轻的项海曼老师。
项海曼老师自身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对学生和蔼可亲,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里学得积极主动。
而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简单,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识字教学,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运用方法教识字。
项海曼老师非常注重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读词语、用词语,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词语通过加一加的方法学习会意字。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会意字识字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项海曼老师就运用的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模糊理解。
如找找会意字,连一连图和字,猜一猜会意字,演一演会意字,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什么叫“会意字”,。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丰富了识字教学的途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了词语的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中把学过的词语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用词语说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从而达到词语的积累运用。
项海曼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把本课中出现的词语反复出现,让学生读、记、说。
听课后,我想,识字教学在低年级得到比较好的重视,但是到了中年级,随着阅读教学任务的加重,许多语文教师就将识字教学放在了比较次要的地位,甚至有时不能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或一个环节,而是让学生自学,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度,语感培养显得空洞。
语文教学将会造成基础不扎实的结果,需要引起中高段语文老师的重视。
当然,作为一堂低年级的语文课,我希望这堂课里应该有写字指导的环节,这跟主题教学没关系,但是,一堂课要遵循一堂课的基本构造。
没有的识字教学,感觉总有点美中不足。
另外,对于入学两个月不到的孩子,应该是刚刚学完拼音教学吧,那么,拼音的有效复习是不是也是同样重要呢?片段再设计:1、拼音的复习,特别是前后鼻音,整体认读音节2、小结后的写字指导环节。
篇三: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篇一: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小学语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他们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我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心情也被感动着。
每逢讲评课,附小的老师们都毫不敷衍,有什么说什么,真诚的指出你的不足,意见中肯实在,这种严谨求实的教风一直延续传承着,激励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次通过自己讲课,聆听不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 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同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篇二:小学语文优质课评课稿桂城街道平洲中心小学郭兆波美在心中,溢于言表。
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
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
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
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
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
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
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个性化积累”,如后段播放“城市之美”图片时的背诵。
后来,她还不忘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自由发现。
学生因此有了自主的空间,他们也用各自个性化的发现回报了老师的“慷慨”,民主的气氛也因此得以营造。
但老师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以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作为切入点,顺水推舟地把话题引向文本的写作方法——抓细节,体现美。
最后对季老的《清塘荷韵》的同步阅读和创意仿写虽然时间不足,但也体现了老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苦用心。
总的来说,这位老师的语文功底出众,专业知识全面,教学智慧丰富,学科视野宽。
她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了较高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教学,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身体力行,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对于这篇文章,我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一己之见。
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这位老师很明显是重视美的展示,而轻其它。
我却觉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并非只是一篇纯粹描写景物的文章。
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作者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相比于美景,后者才是作者写作的主旨。
也正是这样,才使本文与众不同,令人一读难忘。
可惜,在课堂上,我没有看到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深入解读和这一重点的突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