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
如果一个东西要存在就得被感知,那么当你没有在知 觉它时,对这个东西而言会发生什么情况? 叔本华坚持认为,一个对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进行了 细致反思的人会发现,
"他所认识到的并不是太阳或是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 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
他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但 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界。 叔本华说,这意味着“对于认识而存在的一切,因而 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联的对象,…都只是表 象。"
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 满足了。’我最后毕竟走到了。
在我一生的残年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开始发动,同时 又怀着我这影响将合乎‘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 这一古老规律的希望,我已心满意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 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 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 的哲学。
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 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 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 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 慰;
3、痛苦的解脱在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人生的痛苦来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当然如果真正
意识到人生的痛苦时就会产生对生命意志的否定的想 法。
而要产生这样的想法有一个前提,即需要通过直观或 者直觉,使人认识到在无限时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 现象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而由于意志这个作为世界本质的东西处于盲目冲动之 中,因此,由之所表现出来的可见世界必然也要受到 意志冲动的制约,因此需要看到世界、自然、人必然 都是痛苦的。
人除了意志还有理智,叔本华那里理智是意志的一种 属性; 它是次一级的,或者在哲学的意义上,它是偶然的。 人只能在短时间里维持理智的能力。它在强力下会衰 退、休止,最终,它只是身体的一个功能。 与之形成对照,意志则持续地维持、支撑生命而没有 间断。
三、悲观主义伦理学:痛苦与解脱
1、人的本质是痛苦
2、痛苦源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
人生的痛苦是由于人的意志本性造成的,由意
志必然有冲动、欲求,一种欲求得到满后,另 一种欲求又产生了,人生的欲求是无止境的;
更何况不是每个欲求都能够得到完美实现的,
所以人总是在欲求间滚来滚去,欲求实现的不 是幸福,而是痛苦的延伸。
人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对意志的肯定。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份糟糕的合同。人遭遇的困难和 所得的回报之间不成比例,
除了饥饿和性本能的满足,或者不管怎样少的一点点 记忆中的舒适“,未来没有任何盼头。
他的结论是,“生命是一个交易,它的过程远远不够 补偿其消耗。 人生就像肥皂泡,过程五彩缤纷,但最终都会爆裂, 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人的本性是意志,意志表现为盲目 的冲动和欲求,而有欲求必然有痛苦, 当欲求达到目的时,暂时性地获得解脱,但是随之就 会产生无聊,人生就像一个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 钟摆。
因为就意志的本性而言就是要生,盲目地追求而不计 后果,但是理智则以明确的方式告诉人生的最终结局 不过是死; 这样就导致人即使活着的时候也会清醒地意识到死亡 的最终结局,因此,导致了人活着的时候也痛苦。 而人除了拥有清醒的理智之外,还有记忆。
动物只能感受当下的痛苦,而人不仅能感受到当下的 痛苦,而且还会把生活中的一切痛苦保留在记忆里, 还会因为某种原因把过去的痛苦唤回到当下,更加加 深了人的痛苦。
叔本华遂移居法兰克福,开始过隐居生活,直至 1860 年去世。 他最早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本书《道德的基础》直 到今天还是知者不多。 这本书曾被呈送到丹麦皇家科学院去竞奖,尽管事 实上连一个竞争者也没有,但它还是被否决了, 这部分地是由于作者公然蔑视某些他的同时代人, 而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是显赫的。
"世界呈现自身于人就如一个客体呈现于一个主体,而 作为主体的我们只知道我们所知觉的世界,因而,"整 个的对象世界就是表象,从而完全地,也永远地被主 体所决定。“ 因此,表象世界类就是所谓的对人呈现的现象界,表 象就是由时空形式和知性范畴所把握到的现象界。 当我说这个世界时,它必然是对我显现的,以我的认 识为前提,它必定是一个知识、思想或意识的客体。 世界的存在依赖于认识者,我认识的世界是世界的表 象,当然不可能是自在的世界。
有可能没有人对世界的表象是完善的,因而“我的表 象”会与“你的表象”不尽相同。 但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即除了我知觉到的东西 或被置于我的知性之前的东西,其它我一无所知,所 以每个人都可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此外,即使我不再存在了,“世界”当然也会继续存 在。 但除了知觉到的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一个更实在的世 界。
它包含了叔本华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确信在这本书中 自己已经发现了许多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的答案。
他写道,“在人类知识的限度之下,我的哲学是对世 界之谜的真正的解答。” 好像是为浅薄的批判甚至令人难以忍受的忽视作的准 备,他写道,“一个完成了不朽著作的人是不会由于 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或批评的意见而受到伤害的,正 如一个健全人在疯人院里是不会为不健全者的谴责所 影响一样。”
“占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 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 而起。”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主旋律。 人生以现实世界加给的无聊痛苦为满足,一旦痛苦解 决时,无聊产生 。 人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抛来抛去的存在物。 "不存在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只是人类痛苦暂时的停 止。痛苦是由欲望和需求引起的,它们永远也不可能 得到满足。最终,人类生命"争斗着却没有任何目的"。 "每个个体的生命……实际上总是一个悲剧,但是仔细 考察,它有一个喜剧的特征。"
当时的德国大学讲堂大都被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 哲学家把持,叔本华及其不满,欲与他们一争高低。 在柏林大学时期,就故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 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是他 根本无法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 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他在柏林大学任教24个 学期,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个学期。 1831 年叔本华为了躲避霍乱(一这场霍乱就夺去了黑 格尔的生命)而离开了柏林。
既然所有事物构成世界,叔本华接着就认为我们必须 将世界看作意志。
对叔本华来说,意志不仅仅属于于有理性的人。意志 在所有事物中,在动物中甚至在无生命的事物中都可 以发现。 事实上只有一个意志,每个事物都只是那个意志的特 殊显现。 叔本华将意志的作用归于所有实在,整个自然界都存 在着一种到处弥漫的力、能或叔本华所谓的“一个盲 目而持续的冲动”。
作为表象的世界不仅仅是指任何一个被呈现于或被置 于我们的意识或知性之前的东西,而且指我们听到的、 感触到的或以其它各种方式知觉到的东西。 除了我们知觉到的,不存在其它什么客体在那里,如 叔本华所说,“整个现实的世界被知性所规定,舍此 无物存在。 缺乏思维能力的人称为"实在"的东西,是一个现象的 世界,归根结底是一种幻觉,这部分地是由人们自己 的感性和知性制造出来的,因此是一个不能通过感性 和知性去消除的幻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冈。
除此之外,人还有预见力,因此,人还会为自己的未 来而忧心忡忡。 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比作一个乘着快艇在激流中航行的 人,奋力地躲避遍及整个航程的每一个浅滩和礁石, 只是为了要达到那最后的悬崖,他从这悬崖上猛冲下 去而化为永恒的乌有。
他的父亲是个富有的商人,希望奥瑟跟着自巳也做个 商人。
叔本华9 岁的时候在法国开始上学,两年之后他回到 了德国,在德国他受到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做一个商人 所需的技能上。 但是叔本华很快就显示出对哲学很强的倾向,这令他 的父亲很不高兴。他的父亲担心哲学这门职业只会导 致贫困。 在英格兰和瑞士作了更多的旅行和学习之后,叔本华 回到但泽,做了一个商人的秘书。此后不久他父亲就 去世了。 他17岁的时候就独立生活,没有要他母亲的帮助。
叔本华哲学
一、生平与著作
奥瑟.叔本华(1788—1860),最早一位对以黑格尔为 代表的理性思辨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 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哲学家。 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他的祖先相当有名和富有。当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和凯 瑟琳女王访问但泽时,他们就下榻在奥瑟曾祖父的住 所。
他总结说,“我们自己就是物自体。”这个物自体就 是意志。
这样,通向真理的唯一窄门就是发现意志是每一个人 的本质。虽然我们永远在其它事物之外,我们自己却 属于能被认识的内在本质。
这使叔本华总结说,“从[我们自己]内部出发的这条 道路为我们敞开了物自体所属的内在本性”,
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教导说,所有事物的内在本性就 是意志。“
“‘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 可能的一条定律”, “当我们自以为是在同唯物论一道思维物质时,事实 上所思维的并不是别的,反而是表象着物质的主体中 看见物质的眼睛,是触着物质的手,是认识物质的知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