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

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

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称为基因文库。

)蛋白激酶:是指能够将磷酸集团从磷酸供体分子转移到底物蛋白的氨基酸受体上的一大类酶。

蛋白磷酸酶:是具有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与蛋白激酶相对应存在,共同构成了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这一重要的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系统。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外源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蛋白分子。

是信息分子的接收分子,它们的化学本质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分子。

mRNA剪接:去除初级转录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成为成熟RNA的过程前导链:在复制过程中,连续复制的链的前进方向始终与复制叉前进方向一致称为前导链校对:DNApolI的3’到5’外切酶活性将错配的A水解下来,同时利用5’到3’聚合酶活性补回正确配对的C,复制可以继续下去,这种功能称为校对核小体:真核生物染色质由DNA与蛋白质构成,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各两分子的H2A、H2B、H3、H4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双链DNA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

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链接区相连形成串珠样结构。

解链温度/融解温度(Tm):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ΔA260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定义为DNA的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

Tm值:DNA在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增色效应: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含有DNA的溶液在260nm 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增色效应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除去后,使原来两条彼此分离的DNA链重新缔合,形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以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DNA变性: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现象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广义也指DNA或RNA基因组的扩增过程,其化学本质是酶促脱氧核苷酸聚合反应不对称转录:在DNA分子双链上,按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能指导转录生成RNA的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另一股链则不转录,这种模板选择性称为不对称转录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

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到RNA)过程与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RNA到DNA)相反称为逆转录颠换:嘌呤被嘧啶取代或反之。

转换:DNA链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或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所取代。

进位:指一个氨基酰-tRNA按照mRNA模板的指令进入并结合到核糖体A位的过程(注册)成肽:指肽基转移酶(转肽酶)催化两个氨基酸间肽键形成的反应转位:指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位DNA重组:不同DNA分子断裂和连接而产生DNA片段的交换并重新组合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重组DNA技术:指在体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DNA分子重新组合并在适当细胞中增殖形成新DNA分子的过程分子杂交:用一已知的DNA或RNA片段(探针)来检测样品中未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核苷酸间碱基互补的原理互相结合,再经显影或显色的方法,将结合核苷酸序列的位置和大小显示出来。

实质是核酸分子的变性与复性过程探针:用来检测某一特定核苷酸序列或基因序列的DNA片段或RNA片段可变剪接(选择性剪接):有些基因的一个mRNA前体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这一过程称为可变剪接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真核细胞mRNA的异常剪接可能会产生无义的终止密码,由此产生的mRNA降解称为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RNA干扰: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导致其相应的基因沉默。

这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被称为RNA 干扰(RNAi)RNA编辑:有些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氨基酸序列与基因的初级转录序列并不完全对应,mRNA上的一些序列在转录后发生了改变诱导: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即这种基因表达是可诱导的。

可诱导基因在一定的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称为诱导PCR技术原理:首先将双链DNA分子在临近沸点的温度下加热分离成两条单链DNA分子,DNA聚合酶以单链为模板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新生的DNA互补链(整个PCR反应的全过程,即DNA解链(变性),引物与模板DNA结合(退火),DNA合成(链的延伸)翻译后加工:将新合成的多肽链转变为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所经历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肽键形成、裂解、二硫键生成等。

外显子:在结构基因序列中,出现在成熟mRNA分子相对应的序列称为外显子。

内含子:位于外显子之间,与mRNA剪接过程中删除部分相对应的序列则称为内含子。

启动子:是DNA分子上能介导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序列。

位于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启动子本身并不被转录。

但有一些启动子(tRNA)可以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下游,这些DNA序列可以被转录。

增强子:是可以增强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的工作效率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真核基因中最重要的调控序列,决定着每一个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沉默子:可抑制基因转录的特定序列,结合一些反式作用因子对基因的转录起阻遏作用,使基因沉默。

后随链:不连续复制的链在另一条模板上的复制方向则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称为后随链。

模板链:转录时作为RNA合成模板的一股单链称为模板链。

编码链:与模板链相对应的另一股单链称为编码链。

开放阅读框或编码区(ORF,):从成熟mRNA的5’端的第一个AUG(起始密码)至终止密码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称为ORF。

乳糖操纵子:大肠杆菌中控制β半乳糖苷酶诱导合成的操纵子。

包括调控元件P(启动子)和O(操纵基因),以及结构基因lacZ、lacY和lacA。

在没有诱导物时,调节基因lacI 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 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乳糖的存在可与lac阻遏蛋白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以代谢乳糖基因:指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

是贮存遗传信息的核酸(DNA或RNA)片段,包括编码序列、编码序列外的侧翼序列及插入序列核酸的一级结构:构成RNA核苷酸或DNA的脱氧核苷酸自5’端至3’端的排列顺序,即碱基序列假基因:多基因家族中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的成员。

超家族基因:是指一组由多基因家族及单基因组成的更大的基因家族。

DNA序列相似,但功能不一定相关的若干个单个拷贝基因或若干组基因家族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连续性。

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基因组文库:指将某种生物的整个基因组DNA切割成大小合适的片段,并将所有这些片段都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引入相应的宿主细胞中保存和扩增,所获得的重组子群体的总称。

CDNA文库:将生物特定的组织器官或特定发育时期的全部mRNA反转录成cDNA,各cDNA 分别插入载体形成重组子,再导入宿主细胞克隆扩增。

这些重组子内的cDNA的集合即cDNA 文库。

基因组:一个生物体内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不易受环境影响。

如微管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系基因与核糖体蛋白基因等。

成多基因家族:指由某一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膨大的粒状结构,由染色体末端DNA(端粒DNA)与DNA结合蛋白构调节基因:能够编码与操纵序列结合的调控蛋白可阻遏基因:如果基因对环境信号应答时被抑制,这种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信号刺激下,相应的基因被激活,基因表达产物增加即这种基因表达是可诱导的。

miRNA:miRNA是一大家族,属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长度约22个碱基,由一段具有发夹环结构的前体加工后形成siRNA(干扰小RNA):是细胞内的一类双链RNA,在特定情况下通过一定酶切机制,转变为具有特定长度(21~23个碱基)和特定序列的小RNA片段载体:携带目的外源DNA片段,实现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的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配体:能够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多聚核糖体:由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条mRNA链上同时进行肽链合成所形成的聚合物衔接蛋白:是信号转导通路中不同信号转导分子之间的接头,通过连接上游信号转导分子和下游信号转导分子而形成信号转导复合物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是指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转导蛋白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有16-26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

是决定蛋白质靶向输送特性的最重要元件。

基因表达:指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也就是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表现为表型的过程。

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是蛋白质或者rRNA、tRNA等。

基因表达调控:细胞或生物体在接受内外环境信号刺激时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作出应答的分子机制。

即根据机体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结构基因在细胞中随着环境的变化,有规律的选择性、程序性、适度的表达,以适应环境,发挥其生理功能的过程。

DNA连接酶:连接DNA链3‘-OH末端和,另一DNA链的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

连接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消耗ATP。

解旋酶:由水解ATP供给能量来解开DNA双链的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是可以识别双链DNA内部的特异位点并裂解磷酸二酯键的一类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的磷酸二脂键断裂,特异性的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蛋白激酶又称蛋白质磷酸化酶: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

它能把腺苷三磷酸(ATP)上的γ-磷酸转移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残基上。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磷酸化反应是发生在蛋白质的丝氨酸残基上。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是可以识别双链DNA内部的特异位点并裂解磷酸二酯键的一类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顺式作用元件(顺式调控元件):真核生物生物基因中的调控序列,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和上游的启动子元件、增强子、细胞反应元件和poly(A)加尾信号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TF):指真核基因的转录调节蛋白,包含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

它们与顺式作用元件、RNA聚合酶相互作用,以及转录因子之间相互协同或者拮抗,反式调控另一基因的转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