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 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 体的富营养化
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4 洪涝 (1)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 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 5 沙尘暴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2)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6 台风 (1)时空分布特点: ①5-10 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2)原因: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部分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
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 的生长;④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2.台风:
①带来大量降雨,缓解东部地区旱情;②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5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四、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程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 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 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 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 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 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 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 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 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 风能。
4.火山:
①形成矿产资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尘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
7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球变暖。 自然灾害与防治重要: 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 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 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 合地球表层环境 )、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 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 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 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7.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 9.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 10.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11.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1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 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 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 20º-50º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13.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有何特征?
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7 寒潮 (1)时空分布特点: ①9 月-次年 5 月均可发生,集中 3-4 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2)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8 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 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 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 水环境。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 合”的方针。 “防-抗-救”的含义即“预防”、“抗灾”、“救灾和重建”。下列防 御措施对自然灾害应该是通用的: 1.防灾: 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抗灾: 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 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8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4.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 ?
15.我国农业灾情分布地域差异? 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 使种植业灾情严重;我国西部的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等 影响,使得牧业灾情较严重。 16.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17.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18.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是指连云港以南的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 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19.东部灾害带:主要是指第三阶梯,以洪涝、旱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0.中部灾害带: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 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 21.西北灾害带:主要是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 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22.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是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 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23.地震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 24 地震的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 30 倍),但有多个烈度。 25.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最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对我国影响 最严重)。 26.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27.构造地震多发的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28..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