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教学课件
23映如下:
1、紫黑而暗:--------------——行经不畅有血淤
2、发紫并伴有斑块:
------------—— 寒凝血淤 3、呈散在紫点状 ——————--——- 气滞血淤 4、鲜红而艳: --——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红而暗: -----——-------血脂高,且有热邪 6、灰白,触而不温: ----——------ 虚寒或湿邪 7、表面有皮纹或微痒:--——-------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 —————————-有湿气 9、出现水泡: ———— 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 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 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 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 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
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7
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
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
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8
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
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 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 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陶瓷火罐 抽气罐 竹筒火罐
9
10
11
拔罐过程中和拔罐后都要注意保暖,拔罐后不要 洗冷水澡。 拔得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拔火罐后不宜马上洗澡, 胸口、肚子不宜拔,不宜同一位置反复拔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 病、过敏性紫癜。 新伤骨折、瘢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 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
``````
1
1、拔火罐的定义
2、拔火罐的历史沿革 3、拔火罐主要临床作用 4、拔火罐的原理
5、护理及注意事项
6、常用的治疗罐法
2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
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 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 而产生治疗作用,有人称它为郁血 疗法。
3
历史沿革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
17
闪罐法 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
于病人患处,随即将罐立即取出,反复如此操作,直至皮肤 潮红发热为止。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18
19
20
21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
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 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拔罐之后皮肤上的紫斑一般两周能消失
12
心、肾、肝严重疾病及高热抽搐者禁用。 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
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 乳房处禁用。 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用。 酒醉、过饱、过饥、过劳、大渴、大汗、大出血 等禁用。
13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
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消肿止痛、祛除风湿,因为操作简单易行,成了民间常用 的防病治病方法,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 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部分皮 肤病等。
5
祖国医学角度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
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瘀的作 用。
6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快、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14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
消毒敷料。
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
15
留罐法 指罐吸拔在皮肤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一般
为5到20分钟,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
泄泻等病症。
16
走罐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
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 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 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 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 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 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 痛等病症。
“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 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 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 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 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 著的《肘后方》。
4
拔火罐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