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而有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摘要】:如何让课堂活而有效,是我们现在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而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思品课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从而使课堂即活起来又提高思品课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活而有效课堂提问有效性一、课题提出1、研究现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仅为56%。

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而无效。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思品课课堂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

(2)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

(3)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

(4)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5)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6)控制问题的答案。

(7)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8)忽视学生的提问。

(9)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10)给予消极的评价。

因此,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关注活而有效问题。

2、研究意义(1)研究教师课堂活而有效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

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使课堂活而有效,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优化教师课堂提问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

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

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活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提问”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语。

这是我国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

它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当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建构。

在思品课课堂中,特别是“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环节,教师若能在课堂提问教学中进行优化设计,形成有效的提问,必将较圆满地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建构主义原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课堂教学论4、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的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课堂活而有效模式都是值得研究的。

在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旨在逐步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促进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四、内容方法1、研究内容:(1)课堂教学活而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征。

(2)教师提问的主要类型。

(3)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4)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5)课堂提问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五、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够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有效性的提问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效提问中的“有效”两字体现在学生的态度积极,思维含金量足,学生个体获益明显和深刻,获益学生广泛,学生发展效果明显。

2、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1)科学性:有效提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2)主体性:有效提问能够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引领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思维的发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效率性:有效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教师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符合课标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主要类型。

(1)引发性提问: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提问。

(2)引导性提问:在让学生看书预习时,以提问的方法指导他们有目地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了解课文内容的大致情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3)深究式提问: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从更高程度了解课文,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

(4)概括性提问:主要在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从整体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设计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说明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5)检查性提问:主要针对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把握程度多少,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设计好题目,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桥梁式提问:指利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和共同点,设计好题目,通过提问学生,可以自然地引入我们所要学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我们这节课讲了某事,这事如进一步往前发展,情形将会怎样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去看书预习等等。

(7)过渡性提问:主要指教师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好题目,为新知识做好准备,即布置课前预习题、旧知识的运用题等等。

4、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提问策略(1)提问设计要求缜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包括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②何时提问;③提问什么;④如何提问;⑤提问谁;⑥可能出现的情况;⑦如何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课的内容。

一般讲,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上一节课而备一节课。

(2)提问“三维”要有底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

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

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

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一般情况下,教材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内容没有提问的必要。

(3)提问对象要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映: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

如果这节课教师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所需要的对象。

平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问要适时、适人,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将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

5、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1)提问要有针对性(2)提问要有趣味性①紧扣教材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

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样,以“问”引读、以“问”引思,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