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运用基础论文: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汽车运用基础论文: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 、培养厚基础 、宽专业 、高素质 、强能力的宽口径交通运输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现代交通需要厚基础 、宽专业 、高素质 、强能力的宽口径交通运输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 展 ,作为交通运输学科 ,其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交通运输的智能化 、高速化 、人性化以及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 ,交通运输研究及工程设计所涉猎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宽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 、机械工程 、 电子与计算机技术 、管理科学 、经济学等等 。原有交通运输领域的“专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时代要求 , 而厚基础 、宽口径的交通运输人才则是与时俱进的交通运输类人才的最佳培养目标 ,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人 才培养模式 。
1) 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 ;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 ;必须通过系 、院两级试讲考核 。 2) 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 。要求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副教授至少开设两门本科课程 。
44 刘玉梅 李 辉 李孟顺 刘雪峰 付 伟 :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 23 卷 第 3 期 2004 年 6 月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Vol. 23 No. 3 June 2004
交通运输类专业 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刘玉梅1 李 辉2 李孟顺3 刘雪峰1 付 伟1
1) 公共基础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 、大学英 语 、体育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概率统计 、大学物理及实验 、普通化学及实验 、计算机文化基础及技术基础等 16 门课程 ,共计 1322 学时 ,67. 5 学分 ,占总学时数的 48. 2 %。
机械工程概论
68 3. 5
物流基础 模块 2 物流信息技术
36 2 34 2Fra bibliotek专业英语 (物流)
60 3. 5
测量学
54 3 16
道路勘测与设计基础 50 2. 5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模块 3 交通电子技术
30 1. 5
36 2
4
4
专业英语 (工程)
60 3. 5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34 2
3. 5 2
3. 5 3. 5
2) 学科基础课 。按交通运输类的不同专业 (或方向) 进行整合或模块划分 。我院交通运输类专业 (或方向) 包括汽车运用 工程 、物流工程 、交通工程等三个专业 (或方向) 。共同开设了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工程图学 、电工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汽车构 造 、汽车动用运用工程 、交通工程 、运输技术经济学 、运筹学等 12 门课 。另外还根据专业 (或方向) 设立了三个模块的限选课 , 见表 1 。学科基础课总计 1120 学时 ,61. 05 学分 ,占总学时量的 40. 9 %。
2. 改革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 、宽专业 、高素质 、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 、能力 、素质协调发 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 ,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等三大模块 ,共 2750 学时 ,195 学分 。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 ,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 ,还可以自由 地选择和组合课程 ,达到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的目的 。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 ,将交通运输 、机 械工程 、电子计算机科学 、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 ,集机 、电 、管 、经于一体的宽口 径 、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
选修课学时数的提升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以造就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 质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的交通运输人才 。
3. 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但教学效果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 ,为此配合 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
刘玉梅 李 辉 李孟顺 刘雪峰 付 伟 :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3
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 ,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 “; 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 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 “; 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 、行业 、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适当考虑相关 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 ,实行因时 、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2. 宽口径培养交通运输人才也是与当前就业政策接轨的需要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要根据全国交通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本科生 。据对近几年毕业情况的调查 ,我院交通运输类人才就业的主要岗位 有五类 : (1) 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 、技术服务的毕业生占 15. 5 % ; (2) 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 、经营与管理工 作的毕业生占 38. 9 % ; (3) 在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从事教学 、科研 、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的毕业生占 12. 1 % ; (4) 考取研究生继续 深造的毕业生占 28. 2 % ; (5) 在其它非对口部门工作的占 5. 3 %。从以上数字统计可以看出 ,毕业生的去向并不绝对集中于某 一领域或某一行业 ,而出现各行业的需求均衡发展的局面 。高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 会与科技发展需要 ;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具备交通运输 、物流技术 、信息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 ;具有运用物流技术设 备 、组织物流企业生产的能力 ;具有进行现代汽车测试 、故障诊断 、机务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 运输系统规划的能力 ;具有组织 、管理 、监控道路交通的能力 ;具有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交通安全分析与设计等基本技能的厚基 础 、宽专业 、高素质 、强能力的宽口径人才 。
由地选择模块和组合方式 ,这样就构成了高效率 、高适应性的人才柔性培养系统 。专业课学时总数为 298~322 ,共计 16. 5~18 学分 ,占总学时量的 10. 9~11. 7 %。
4) 选修课 。选修课渗透于各个模块之中 ,构建了艺术体育类 、人文社科类 、经济管理类 、语言类 、理学类直至机械工程 、电 子计算机 、通信与信息涉及各研究领域的丰富的自选课平台 。选修课学时达到 747 学时 ,42. 5 学分 ,占总学时数的 27 %~ 28 %。
表 1 三个专业模块的学科基础限选课
其中
建议修读学期
专业模块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试验
上机
12345678 内外内外
机械原理 A
60 3. 5 8
(4)
汽车电器新技术
40 2
6
2
模块 1
机械设计 A 专业英语 (汽运)
68 3. 5 8 60 3. 5
(6)
物流基础
36 2
机械设计基础
68 3. 5
1. 吉林大学 2. 辽河石油技术学院 3. 山东交通学院
摘要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日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原有
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门人才所掌握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和工程设 计的要求 。结合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了厚基础 、宽专业 、高素质 、强能力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 式。
2 3. 5
3. 5 2 2
3. 5 3. 5
2. 5 1. 5
2 3. 5 2
注 :模块 1 :适用于汽车运用工程专业 ;模块 2 :适用于物流工程专业 ;模块 3 :适用于交通工程专业 。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总计 2442 学时 ,128. 55 学分 ,占总学时量的 89. 1 % ,确实体现了厚基础的教学模式 。 3) 专业课 。分为专业方向模块和自选课模块 ,既充分体现了各专业方向的特色 ,又满足了宽专业培养的要求 ,学生可以自
二 、建立交通运输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 ,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 ,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 键 。因此 ,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 ,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 ,实行“按类招生 、分段教学 、中期分流 、 按需培养”的模式 。“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 ,实行大口径进入 “; 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
3) 建立教师传 、帮 、带制度 。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 ,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 、方式 、方法进行指导 。 4) 鼓励教师参加外语培训 ,提倡“双语”教学 。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教学 、科研交流关系 ,将外籍专家请进来给教师和学生 作专题讲座或科研培训 。 4.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 1) 采用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启发 、讨论 、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 2) 精化课堂教学内容 ,压缩课堂讲授时间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时间 。 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 、网上教学 、网上讨论 、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 等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 ,又增大了信息量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 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专业实习 、社会实践 、公益活动等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除专业实习外 ,各门专业课都增加了实验课时量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 相成 ,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理论 ,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3) 改革原有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 。 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 ,学生可与指导教师预约 、自主选择 、自主设计实验 。如汽车驾驶实习 、汽车理论 、汽车运用工程 、汽 车维修工程 、汽车诊断技术 、汽车电气设备等主要课程都实行了实验开放制 。 专业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目前汽车运输行业的特点 ,学生统一集中于一家企业进行长时间的实习有 一定的难度 ,实习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我们采取到大企业集中参观实习 ,然后分组分散到各地的相关企业自主实习 ,通过实习 单位的鉴定和学生的实习报告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 ,实习效果较好 ,既解决了实习资金不足 、实习场地有限的困难 ,又锻炼 了学生接触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 。 4)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 ,使其由原来的一学期延长到覆盖一学年 ,这样可以使学生尽早地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 ,提高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召开的人才市场会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知识 ,找到自己满 意的工作 。 5)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固的大后方 。在校内我们建立了驾驶学校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汽车维 修厂 、汽车运用工程实验室 、交通工程实验室 、物流工程实验室等实验 、实习基地 ,同时加强与各地各级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 的联系 ,建立了包括名车实业 、白山市综合性能检测站 、大庆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齐齐哈尔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等多家校 外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 。 6. 改革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原有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 ,虽然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督促学生努 力学习 ,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所以我们建立了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 。学生的学习成 绩要综合平时的课堂研讨 、提问 、作业 、实践操作的成绩 ,终考成绩不能超总成绩的 70 %。终考的方式也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如 小论文 、课题讨论 、作业答辩 、制作专题多媒体课件 、设计小实验等等 。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供了个 性发展的空间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宽口径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市场对交通运输类人才的需求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行业 ,对人 才的要求也不再是仅仅具备一些专门知识 ,而应具备丰厚的基础 、宽广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素质能力 。所以为了培 养出优秀的交通运输类人才 ,我们必须优化师资队伍 ,更新旧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 , 使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现代化 。
相关主题